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篇
教育   15篇
科学研究   20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对意识本质问题的研究中,当代认知科学和哲学都碰到了一些诸如心理因果性之类的难以逾越的障碍,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意识研究存在着方法论上的缺陷。借鉴当代西方分析哲学的研究方法,从心理语言的种系发生开始,来探讨意识的源头——原始灵魂观念的生成,可为科学地把握意识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2.
三尖杉属植物叶片结构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在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比较观察了三尖杉属植物叶片构造与叶     表面角质层的特征。         观察结果表明,篦子三尖杉的气孔为双环型,少数为单环型, 单位面积上的气孔平均数较     多(120.6个/mm2), 具皮下层, 叶肉中含有大量丝状石细胞和少量星状石细胞及短石细胞, 叶     下表面角质突起不明显。而三尖杉属的其余种类,气孔均为双环型,气孔平均数较少(47.3一     88.1个/mm2), 除日本粗榧与柱冠日本粗榧外,均无皮下层, 叶肉中具星状石细胞、短石细     胞、纤维状石细胞或完全缺如, 叶下表面具明显的角质突起。依据上述特征以及大体形态和生     物碱成分等有关资料,我们建议在三尖杉属中可分为:  三尖杉组(Sect.Cephalotaxus)和篦子     三尖杉组(Sect.Pectinatae)。    此外,本文还对三尖杉组中的分系与某些种的划分,以及三尖杉科的系统位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3.
 运用PCR方法分别从松科8属、9种植物中扩增出一长约2550bp的cpDNA片段,这一片段包括rbcL、trnR、部分accD及基因间的非编码区(相对于黑松cpDNA中的同源片段而言)。运用18种限制性内切酶对这一cpDNA片段进行酶切分析,共获得86个酶切位点,其中54个为变异位点。运用PAUP(version 3.1.1)和Mega(version 1.01)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Wagner简约树和Neighbor-Joining树反映出的松科系统发育关系基本一致:银杉属、松属、黄杉属和落叶松属形成一个单系群,且银杉属与松属的亲缘关系更近于与另外二属的关系,但这一结果未得到Bootstrap分析的较强支持;落叶松属近缘于黄杉属;冷杉属近缘于油杉属。此外,松科中的冷杉亚科和落叶松亚科均不是单系类群,将松科划分为冷杉亚科、落叶松亚科和松亚科三个亚科的系统(郑万钧,傅立国,1978)是不自然的。  相似文献   
34.
蹄盖蕨科Athyriaceae是蕨类植物中一个复杂的大科,由于属间关系不甚清楚,该科分类系统还有一些问题,比如新蹄盖蕨、拟鳞毛蕨属、假冷蕨属、肠蕨属、短肠蕨属和菜蕨属的系统位置常有争议。根据蹄盖蕨科34种植物和3种外类群植物的叶绿体DNA trnL-F区序列建立了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1.trnL_F区序列分析的结果与rbcL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几乎一致。2.新蹄盖蕨属Neoathyrium Ching&Z.R.Wang不应成立,该属应与角蕨属Cornopteris Nakai合并。3.假冷蕨属Pseudo  相似文献   
35.
本文对中国乌头属Aconitum三亚属53种及变种的药用植物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的研究。纳出该属植物根部组织构造的6大类型和18种亚型,找出了鉴定乌头类药材的解剖学特征。并结合植物分类学。化学分类学、细胞染色体和毒性,探讨了该属组织构造与植物系统演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根部具有较进化的I型和II型构造的植物,含毒性很大的双酯型生物碱,主要存在于乌头亚属乌头组3,5-11系中;较原始的Ⅲ型、Ⅳ型及少数小根类Ⅱ型构造的植物,含毒性较小的阿替生和胺醇类生物碱,主要存在于露蕊乌头亚属和乌头亚属乌头组1—2系;更原始的V型和Ⅵ型构造的植物,含毒性更小的牛扁碱型生物碱,主要存在于牛扁亚属中。本文还从解剖学的角度对乌头属下等级的系统位置作了讨沦。  相似文献   
36.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chemical equilibrium has been strongly influenced by Newtonian mechanics. Even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scientists viewed chemical equilibrium as resulting from, an equality of the contending forces, that is, the forward and the reverse reaction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show that freshman students conceptualize the rates of the forward and reverse reactions in chemical equilibrium as forces, perhaps in the same sense as used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chemical equilibrium and student misconceptions about Newton's third law of motion. Results obtained show that at least some students consider the forward and reverse reactions as a sort of chemical analogue of Newton's third law of motion. Based on this interpretation, it is plausible to hypothesize that stud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forward and reverse reactions as forces is ontogenetically (Piaget & Garcia, 1983) a step towards, the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a dynamic chemical equilibrium, leading to a progressive problemshift (Lakatos, 1970). In spite of the commonalities between psychogenesis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t is important to point out that ontogenesis is not an exact and detailed recapitulation of phylogenesis.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are important, as they help us to anticipate student utilization of Newton's third law in understanding chemical equilibrium, before the dynamic nature of equilibrium is understood.  相似文献   
37.
中国地质大学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地, 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缩影。通过对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教育史的研究, 提出了中国地学研究生教育的分期意义及原则, 即社会的政治制度, 社会经济与生产力水平, 高等教育的制度与状况, 研究生教育本身的特点和学科水平与发展趋势。同时, 将中国地学研究生教育分为四个时期, 即地学研究生向西方学习时期, 新中国地学研究生教育向前苏联学习的探索时期, 1966~1977年研究生教育中断期及 1978 以来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恢复与发展时期, 并阐述了各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