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5篇
  免费   6篇
教育   1073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48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1.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散文占据了比较大的比重,如何教学散文成了每一个语文教师所要面对的问题。散文教学除学习语文知识外,还应注重学生对散文的美感体味,从品味散文的语言入手,体会作者渗透在文中的情感,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感悟,是散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82.
近现代以来,论者多以为唐宋"古文"是作为"骈文"对立面出现的。实际上,唐宋古文运动反对的并不是骈俪形式本身,而是文道分离的浮靡文风。韩柳欧苏不仅在理论上对骈俪相当友善,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甚至还是整个骈俪文学史上的关键人物。从概念上看,"古文"与"近体文"相对,它不完全是指散行文,还部分地包含了骈文。从影响与效应的角度看,古文与骈文在唐宋以后也一直是并行发展,直到20世纪初,在现代白话文的强力打击下,才一起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83.
《送思果》是一篇以别愁写乡愁的散文。文章物象与意象融合 ,骈句与散句混用 ,长句与短句参差 ,文言和白话交融 ,别愁和乡愁叠加 ,抒情写境 ,浓而不露 ,如水墨画一般含蓄自然。  相似文献   
84.
完美的教育即有思想的教育及诗性的教育。体现在一堂课上,就是把每堂课既当论文来做,又当散文来写。  相似文献   
85.
20年来,《散文诗》成功地探索了纯文学期刊的生存发展之路。今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的时代挑战,只有始终坚守文学本位不变,不断满足读者的新需求,培养和经营期刊品牌,才能在可持续发展中永立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86.
石评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她的感伤体散文在现代文坛别树一帜。其作品不局限于个人情感的宣泄,不醉心于生活表象的图解,不沉溺于庸常悲切的哀诉,而具有博大的情感内涵,深邃的艺术意境,诗化的话语风格。这些作品在情感抒发、意境营造和语言组织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抒情哀婉缠绵,意境凄幽淡美,语言冷艳清绮。石评梅散文独特的文学品位和审美价值也正得益于此。  相似文献   
87.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它的作品已不再是词句或语段形式,而是文已成篇,其理论思维、叙述方式,实为后代政论散文之滥觞;它的文章体式多样,文体区别已开始形成;它的在记言中穿插叙事,在叙事中记言,叙事为记言服务,记言以事为纲的作品,次序清楚,首尾完整,富有表现力,成为记叙散文的先导;它的语言虽然“佶屈聱牙”,古奥难懂,但选词造句,精炼要约,开后代散文词约意丰传统的风气之先,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则又表现出作文的技巧性,对后代散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8.
骈文三题     
骈文的对仗在字的意义、词性甚至声调上都有讲究,它不同于散文的对仗和修辞意义上的排比。骈赋同时具备骈文和赋的文体特征,除押韵外,具备骈文的一切要素。曹魏时期,追求骈偶已成为普遍的审美追求,应视为骈文的初起时代。  相似文献   
89.
"竟陵八友"诗文集当以逯钦立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和严可均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所收最为详备,然尚有阙者.今人陈庆元<沈约集校笺>、林家骊<沈约研究>辑补了沈约许多诗文,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补辑了谢朓诸多作品,然很不完备.笔者在广泛涉猎资料的基础上,辑佚了"竞陵八友"散佚之作25首,存目24首.  相似文献   
90.
在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热中,上海学者余秋雨的系列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相继出版,成为文化圈内外瞩目的焦点。独特的游记体使得它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文本存在,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蕴。余秋雨超越时空的文化精神追求、超越传统的自由反思意识。使他的文化散文在关照和审视中华民族文明碎片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超越意蕴,不断凸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气质,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