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4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39篇
教育   3223篇
科学研究   439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993篇
综合类   639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17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262篇
  2013年   335篇
  2012年   342篇
  2011年   389篇
  2010年   288篇
  2009年   276篇
  2008年   315篇
  2007年   375篇
  2006年   399篇
  2005年   337篇
  2004年   300篇
  2003年   285篇
  2002年   249篇
  2001年   195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提高短跑运动员技术水平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短跑训练中,普通存在的问题是:摆动腿后摆折叠不充分;摆动力量差;没有缓冲动作。因此,教练员必须把握目前短跑技术结构的发展规律,明确训练方向,并施之有效的训练手段,以达到提高短跑运动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32.
论中长跑的早期化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少年儿童在中长跑项目的早期化训练问题,从中长跑项目的本身特点和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特点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中长跑项目的早期化训练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并提出了进行早期化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3.
通过对第9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的运动成绩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辽宁省田径运动虽然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成绩突出,但是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各高校男、女运动队发展也不均衡,整体水平不高。要全面提高辽宁省高校田径运动的水平,必须明确田径运动的重要性,重视高校的田径教学,突出重点和全面发展相结合,增加经济投入,提高教综员水平。  相似文献   
34.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就如何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进行分析。结论认为,业余田径训练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才能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5.
田径新赛制下制定训练计划的科学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田径新赛制的出现,作为运动主体的运动员要想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进行系统的科学化训练,而原有的运动训练原则必须重新界定和丰富其内涵,使得如何科学制定运动训练计划这一问题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6.
浅谈田径教学中的优化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传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等进行优化组合,指出优化组合是田径教学改革的关键,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是田径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是田径教学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37.
普通高校体育课必须重视田径教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校田径运动的普及、发展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田径教学,高校体育课必须重视田径教学。受学生“自主选项”等因素的影响,普通高校田径教学正面临着存亡的危机。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高校田径课程体系必须摆脱“技术教育”的束缚,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建立和完善新的田径课程体系,为“终身体育”服务。  相似文献   
38.
GM(1,h)系统状态模型在田径训练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多因素整体状态GM(1,h)模型及其特列GM(1,1)模型结合起来,用于高水平田径训练的建模问题研究,使建立的系统模型既能反映系统内部多因素的整体关系,又能满足超前预测和规划的需要,旨为田径训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39.
40.
Tony Bennett 《Cultural Trends》2006,15(2-3):193-212
The literature on cultural capital has had relatively little to say about television viewing, except insofar as television has served as a negative point of reference in relation to which other cultural practices register their distinctiveness. This article, by contrast, examines the respects in which practices of distinction are operative within the space of broadcast television. Looking first at the ‘internal economy’ of television as expressed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genre, programme and channel preferences, it then examines how these preferences are related to occupational class, gender, level of education and ethnicity. While showing that divisions within the space of broadcasting are most powerfully articulated in terms of age and gender, the article also shows that occupational class and level of education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stratifying television audiences along traditional ‘high’/‘low’ lines. A closer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se variables reveals more complex patterns of distinction, particularly in the place occupied by ‘new drama’ and ‘new comedy’ in the preferences of younger, well-educated view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