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0篇
教育   373篇
科学研究   166篇
体育   38篇
综合类   3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王玉玲  杨生吉 《档案管理》2021,(2):15-15,17
本文从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创新性入手,深入阐述了新档案法视域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保障电子档案资源的安全保存和信息共享利用应遵循的原则和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52.
国内外学者在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方面都进行过深入研究,且近几年来呈现上涨的趋势。文章采用文献 调查法对通过研究相关文献了解到目前有关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研究和发展、影响因素、鼓励政策措施进行分析。在 了解有关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其发展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各地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分析 出制定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政策的关键,旨在为各省市针对自身不足有效出台政策办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53.
技术联盟是企业技术创新和突破的主要途径,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联盟的稳健发展。从调节聚焦这一全新的理论视角,根据社会认知原则对技术联盟中机会主义的界定,以及不同聚焦类型的联盟成员对机会主义的容忍程度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促进型聚焦比预防型聚焦的联盟成员更能容忍投机行为。以产学研技术联盟为例,产方为促进型聚焦,学研方为预防型聚焦,通过利益共享、第三方介入等手段融合双方聚焦类型,从而增强联盟稳定性,促进其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54.
邬强 《惠州学院学报》2010,30(2):103-105
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是当前地方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为进一步健全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对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量化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文章从三方面,为量化评价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效力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5.
从根本上看,电视购物节目的目的是向受众推销产品,最终将产品售卖出去,获得利益。而受众直接影响着电视购物节目的劝服效果。因此,电视购物频道在制作节目时,必须充分考虑受众接受信息的心理机制、限定商品的限时刺激、节目的主题化编排、受众接受的文化背景等因素对受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6.
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赋予地方立法权以来,我国地方立法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立法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提出:遵循WTO透明度原则,以信息公开为推手,通过“三环一台”措施理清地方立法信息公开路径,完善四大机制,实现地方立法信息全方位多层面公开透明,避免暗箱操作带来的利益寻租,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57.
文章对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冲突话语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梳理。首先探讨了冲突话语的概念化问题,然后对冲突话语的引发、升级和结束机制进行了深入的述评,最后指出冲突话语研究语料缺失的方法论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8.
以全球治理为理论背景,从国际机制建构中的知识建构、强化能力和原则强制执行三个方面,可以深入探析在北极区域治理中机制是如何建立的以及应该怎样加强机制能力建构,进而促进问题单元的解决。而通过对北极区域治理中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的应对、北极有毒污染物管理和北极地区渔业资源管理三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可看出北极地区各国际机构通过上述三种机制能力的建构,促进了北极地区各国在治理问题上的认知,强化了主体的能力,增强了原则的强制执行。  相似文献   
59.
Abstract

Research on the dialogic and intersubjective nature of children’s learning has emphasised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discourse and the semiotic mechanisms involved in understanding the students’ constructive activity. These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classrooms where there was continuity between the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and the students’ first language. However, the number of classrooms in which students have an initial language which is not the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is increasing.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educational discourse in a multilingual classroom when the teacher interacts with seven students in a teaching unit about language. The study uses interactional ethnography. The results show the use of teacher inquiry into the students’ beliefs about the task and the semiotic procedures used to construct a shared intersubjective framework. The discussion emphasises the similarity of some of these procedures with those used in the family in the initial stage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as well as the variations which the teacher uses of the social and specific framework of reference.  相似文献   
60.
美、德高校教师流动机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德两国高校教师的流动机制主要有四种:晋升机制、招聘机制、任期机制与兼职机制。这四种机制体现了主动流动与被动流动、近亲繁殖与学术交流、学术压力与学术自由及层次结构与教师流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