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00篇
科学研究   24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22篇
信息传播   4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身为女性的李清照在男性垄断的词坛上一枝独秀。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她的词表现出生命意识的文人化特色,打通了闺阁女子与文人社会的壁垒,寻求到了与宋代文人社会雅文化间的某种契合,因而能得到文人社会的认同,并进而远播流传。本文从生命意识的觉醒,生命意识的文人化倾向,生命意识的文人化追求等三个方面论述其生命意识的文人化特色。  相似文献   
302.
汉武帝的豪强政策与地方豪族的士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武政权从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对豪族势力进行压抑、打击乃至杀伐。这一层可称之为堵;另一方面,通过化与政治相结合,为豪族势力开放了一条进入政治的通道,这一层可称之为放。一堵一放,自然将豪族势力,从皇朝政治的对立面引入皇朝政权结构之中。豪族势力通过读书为士而入仕途,成为“士大夫”,又通过经学传承,由累世经学而累世为官,经营家族势力,即,地方强宗豪族之士大夫化和士大夫之家族化。  相似文献   
303.
学术失范不仅关乎道德滑坡,语境恶化也是诱因之一.审视职称评定及论文与绩效考核结合的做法,也许有助于学术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知识生产者过重负担的减轻.  相似文献   
304.
太平天国定都金陵导致了江南政治秩序的失范、士人经济社会地位的失落以及传统科举取士制的中断和仕途升迁的狭窄,引发了江南士人群体的迅速分化。  相似文献   
305.
醇雅论与神韵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彝尊认为醇雅之美的核心是道德之美,是儒者人格和学养在作品中的艺术显现。它与王士祯标举的"神韵"之美大异其趣。神韵则是诗人追求的诗歌妙境,是对世界的感悟。神韵指向妙理,醇雅则坚守品格。醇雅论与神韵说的提出来源于不同的文学史观念和诗学策略。  相似文献   
306.
国外创业教育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中重要的课题,创业教育在国外迅速发展。创业课程的设计有创业计划书、企业生命周期、企业功能三种不同模式,但目前从事创业教育的专家学者匮乏,整个创业教育还有待继续完善。未来创业教育将在扩大课程深度、专业等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307.
荀子根据人的先天智能差异和后天认知水平,将社会上的人划分为四个等级"圣人之知者"、"士君子之知者"、"小人之知者"、"役夫之知者".各个等级均有其本体内涵和特定的外延范围.尤其是对"士君子之知者"作了重点论述,旨在证明新生的"士大夫"阶层在封建社会中主政、参政的合理性.荀子是中国步入封建社会后第一个从"人性"角度划分封建等级的人.  相似文献   
308.
小说评点是一个特殊的场域,评点者、小说和读者构成一个立体流动的三角结构,交错着不同的审美趣味。金圣叹评点《水浒传》,对于作品、读者以及作为评点者自己都有所定位,并真实呈现出评点者在雅与俗之间的游走,从而形成了一个连接文人与通俗小说、文人趣味与大众趣味的场域,反映着晚明这一历史时期中文人雅文学与大众通俗文学之间的沟通与拉锯。  相似文献   
309.
朱熹重视民生,针对当时皇室、官僚、地主对百姓的压榨,朱熹提出正君、治官、安民的思想,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本思想的发展。同时,朱熹的民本思想也对朱子学者尤其是福建朱子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针对民众的心声和现实社会问题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使下层人民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下能得到一丝喘息的机会。  相似文献   
310.
饼是中国北方的传统面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全唐诗》中,写面食"饼"的诗有28首,它们反映了唐代的饮食文化,也反映了唐代士风和诗风的转变。探讨其中的饮食文化,将使我们更加了解和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探讨其创作与士风、诗风的联系,补充了前人关于创作受时代影响的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