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00篇
科学研究   24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22篇
信息传播   4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1.
辛亥革命以前,国粹派提出用国粹激动种姓的思想,举办国学讲习会,从国学中挖掘人物事迹、阐发民族大义、弘扬爱国精神,在配合革命宣传、抵制盲目西化等方面,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但由于国粹派内部政治、文化观不同,辛亥革命胜利后,国粹派分道扬镳。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粹派倡导复古存学的精英式教育,逐渐蜕化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一翼,对教育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随着教育平民化、科学化运动的广泛开展,国粹派教育思想终于在30年代后期孤寂地落幕。  相似文献   
82.
文体不是孤立的语言现象,在其话语体式的背后,有一个话语主体的心理—精神结构所指向的社会文化背景。作家创造的话语符号结构,与其精神、心理结构具有同构对应性。文体作为文学话语的结构模型,既受到文化的制约,也同样表征着文化。特定文化中主体的行为方式与精神结构,包括体验世界的心理图式,是文学文体话语体式演化的内在规律。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化往往以胡、汉文化,也即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冲突为表征。文化的整合形成北朝士人的特殊文化心态,如文化隔漠心态,畏祸心态与羁臣心态等。这是造成北朝诗赋凝重古奥的文体特点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83.
董仲舒与陶渊明皆有"士不遇"题材的赋作传世,然而二者的境况却有极大的差别。本文通过分析当时对"士"与"不遇"的界定来探索董仲舒、陶渊明二人自身"遇"与"不遇"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84.
西晋前期与奢靡、结党、士无特操的政风紧密相关,刺世疾邪之作大量涌现。鲁褒《钱神论》、王沈《释时论》、刘寔《崇让论》、张载《榷论》皆讥世呵俗,火气甚大,文风多样。  相似文献   
85.
南朝乐府民歌<华山畿>组诗25首,是历来为人们称颂的南朝吴地情歌之杰作.其第一首反映南徐士子与华山女子的爱情悲剧,已成千古绝唱.其故事虽然神奇而近乎怪诞,但男女问所表现出来的竖毅执着、矢志不渝的至爱深情,则是惊天动地、震撼人心的.尤其是华山女子那种视爱胜命、以身殉情的大爱精神,则更是令人荡气回肠、振聋发聩.全诗谐音双关.自然成韵,句式参差,节奏明快,比喻夸张,语朴情真,多用方言,风味独特.其思想意义与艺术价值影响巨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86.
元代回回学者不但在科学技术、儒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史学方面也有重要贡献。他们除参与官方的修史活动和经史翻译外,还从事史学的私家撰述。回回学者的史学成就是元代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多民族史学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87.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学者学术影响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指标是研究成果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度。本研究从中国期刊网(CNK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和《复印报刊资料.体育》这三种国内主流数据库中采集数据,对发文量、被引量、H指数、转载量、高频次被引论文和高频次被引论著等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研究体育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学者学术影响力,并以文献计量学方法加以论证。研究结果揭示了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基本反映出学者学术影响力的分布状况,可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信息资源支撑。  相似文献   
88.
季羡林先生是学者散文家中对散文用情最深、用力最多的一位,其散文创作历经六十年而不辍。质朴单纯的个性造就其素朴的散文风格;其作品借助朴实而生动的语言和独特传奇的内容吸引读者,以真挚的情感表达感染读者;其文中丰厚的学养显示其学者散文特色。  相似文献   
89.
李兵 《教育研究》2005,26(6):84-88
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要职能的书院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于是仿照西方近代教育体制改革书院成为社会共识。然而,书院改革的进程及其实际效果都受制于科举制度的改革。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止,不但加快了书院改革的进程,而且推动了始于1901年的书院改革的最终完成,从而使作为制度层面存在的书院从中国历史上消失。  相似文献   
90.
Background: As part of the annual activities at the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BERA) conference, th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edagogy Special Interest Group (SIG) organises a so-called Invisible College, where a Scholar Lecture is delivered by a researcher who has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This paper is the 2018 Scholar Lecture.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discuss two concept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m – health and learning.

Key concepts: In the paper, the metaphor of the swimmer in the river, as introduced by Antonovsky, is used in order to go beyond individualistic, dualistic and instrumental notions of health and education. I argue for a move away from a notion of teaching young people how to be healthy through the deployment of ready-made educational packages, towards acknowledging health education as a societal responsibility, where it is recognised that sociocultural and economic contexts afford diverse opportunities to be healthy and to learn to live healthy lives, however these are construed.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Rather than confining health and health education to the prevention of premature death and disease, I discuss health, in relation to learning, as always being in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The health resources for living a good life can then be found in the ‘river’, with the ‘swimmer’, and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iver’ and the ‘swimmer’. In this way, health can manifest itself in many different ways. I ask why we even attempt to talk about health in the singular when talking about different diseases. Is health rather a plural? Is it even a noun? Or is it something we do – a verb? If the latter, health education can be conceived of as a practice – ‘healthying’ – rather than a fixed, static outcome set up by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policies as something to achieve in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