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33篇
科学研究   24篇
体育   23篇
综合类   22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日记体小说是与传统小说相对应的一种小说类型。打破传统小说的情节模式,重塑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西方日记体小说形成的主要动因;将小说的公共性与日记的私密性融为一体,从公共表达空间进入私密表达空间,是日记体小说独特的表现手法。得益于这种独到的表现手法,西方日记体小说伴随西方两次文艺运动发展和兴盛,逐渐形成为一个重要的小说种类。  相似文献   
22.
从音乐美学和人格理论出发,结合大学生的人格现状,探讨了音乐美学教育对塑造大学生人格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
提出一种基于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的可编程数字调制器的设计方法,适合BPSK、QPSK、8PSK以及16QAM调制方式,支持码元速率在较宽范围内bit可变,满足卫星通信的指标要求.介绍了数字成形滤波器的设计原理、CPLD实现的方法并对滤波器的工作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24.
我国古代幼儿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人的行为习惯,并通过它来塑造人格。其基本内容是行为规范教育、人文熏陶、实用知识的传授和世俗生活智慧的培养。其实现途径主要是胎教、家教和小学教育。我国古代的幼儿生命教育对于我们今天的幼儿“三生教育”仍有许多有益的启示,如:始终紧扣“生命”,注重人格塑造,重视整体综合教育,重视文化传统教育和人文教育,尊重和依循幼儿天性与需要,等等。  相似文献   
25.
都市女性身体审美与媒介塑造——一种身体人类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人类学认为,身体是生物的,对身体的处理却是文化的。身体作为一种话语符号和隐喻,是在历史、社会、文化中被建构起来的,研究身体除了研究其生理性的肉体与心理性的情感、意识外,还要研究身体生成所牵涉到的社会族群与历史文化等。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由大众传媒所建构的大众传媒文化正在不断地塑造着人们的身体审美。为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对都市女性身体审美观念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26.
在普通高校开展舞蹈形体训练课程的研究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开拓学生的艺术思维,培养学生的健美姿态及塑造较完美的体形,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7.
思想意识以其客观效能彰显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意义。忽视甚至否认这一事实是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的关键因素,同时,传统教育方式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加剧了这一状况。思想政治教育对健康人格塑造的切实路径为:以人为本,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成为表达人性关怀与精神慰藉的渠道;重树教育者的健康人格形象,以形成自树树人的良性人格影响与塑造机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对话中,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成为塑造健康人格的精神旨归。  相似文献   
28.
席蕙 《大众科技》2013,(12):115-117,99
针对一种特殊结构外形的天线,利用材料的塑性变形,采用普通工艺和特种工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加工。文章介绍了该天线加工成形的详细过程。  相似文献   
29.
梅汉超 《湖北体育科技》2013,(12):1092-1094
对校园武术文化特征的阐述和对大学生人格塑造作用的研究,旨在弘扬武术文化,从而推动校园武术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30.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a mutual shaping lens enables a more encompassing account of the joint processes of technological and social change in new media than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and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Drawing from recent work in sociology and history of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studies, social informatics, and 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shaping and diffusion of media artifacts are so intimately tied that they should be seen as the two sides of the same innovation coin. Using examples from the history of videotex newspap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actors simultaneously pursued interdependent technolog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that this was an ongoing process in which partial outcomes in the technological domain influenced social events at a later phase—and vice versa—and that such process was influenced by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