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54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56篇
教育   14650篇
科学研究   995篇
各国文化   34篇
体育   174篇
综合类   682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54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234篇
  2019年   193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54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420篇
  2014年   1066篇
  2013年   1116篇
  2012年   1561篇
  2011年   1522篇
  2010年   1074篇
  2009年   942篇
  2008年   1126篇
  2007年   1340篇
  2006年   1261篇
  2005年   1101篇
  2004年   892篇
  2003年   896篇
  2002年   672篇
  2001年   491篇
  2000年   307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Social diversity is now commonplace in many communities in today’s globalised world. This diversity can be seen in any classroom of learner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have shown the complex ways in which disabilities, race, ethnicity, gender and social class can determine a child’s opportunity to succeed or fail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Hong Kong, like in many educational contexts around the world, teachers are grappling with increasing diversity amongst their students, including teach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SEN) and non-Chinese speaking students (NCS) living in Hong Kong.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three primary TEFL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re constructing identities as inclusive practitioners as they grapple with enacting the inclusive education policy recently introduced into Hong Kong schools. The data are drawn from a small-scale collaborative reflective inquiry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rawing upon a sociocultural and critical framing of identity theory, we trace the three teachers’ identity construction as EFL teachers and inclusive education practitioners. We view the role of discourse, self-positioning and social context as key processes in teacher identity formation.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education in EFL classrooms are offered.  相似文献   
102.
语言教学环境中的话语标记语是确保师生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一种有效手段具有组织话语、安排话题和表达情感等语用功能;它能从局部或整体上对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起制约作用,并引导其对教师的课堂话语进行各种语用识别和后续处理。  相似文献   
103.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能力。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时对偏误的判断和纠错缘由的测试,以及笔者的教学实践,说明培养学生汉语语感应成为汉语教学的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04.
诗的语言多是隐喻语言,于坚却利用“口语化”等多种修辞手段,拒绝隐喻,以对“存在”作最大限度的敞亮。其意在反叛“朦胧诗”的诗歌艺术,凸显后现代主义精神和平民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5.
本文从八个方面探讨书信、日记魅力之所在 :一、缘事而发 ,言之有物 ,有一定的目的、追求和意义。二、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三、巧用事实 ,铺陈有序 ,论证有力。四、结构严谨、跌宕多姿、形散而神不散。五、叙述、描写、议论与抒情的完美结合。六、富于哲理和思想意义 ,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七、富于知识性、趣味性 ,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八、语言生动形象、声调谐和、参差错落、铿锵有声  相似文献   
106.
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不足,阐述了提出了整体语言教学的理念、特征与优势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意义,探讨了整体语言教学法在课堂实践中的教学模式设计和各教学环节中的操作特点与内在联系以及与之推广应用相适应的改革因素。  相似文献   
107.
翟弘 《嘉应学院学报》2005,23(4):115-117
本文阐述了不同语言学理论对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回避现象所作的解释,分析了回避现象的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词汇、句型、语用等方面,指出在中国外语学习者中,回避现象作为一种学习策略被广泛误用。  相似文献   
108.
模糊修辞是一门应用科学、边缘科学,它作用于语言活动,而本身的模糊性质决定了它在很大程度上要借重语言环境来表情达意,并作为判断语言使用优劣的标准。没有语境就没有模糊修辞。  相似文献   
109.
现代汉语完句的语用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完句成分是依附于由实词构成的句干、使静态句干实现为动态句子所具有的句级功能性成分.在语用上,汉语句子层级性构造的外围是语境,它是必不可少的"完句背景";语气的完句作用也不可或缺,各类句调的完句作用强弱可以排列为祈使>感叹>疑问>陈述,和言语行为的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0.
模糊语言是语言的一种现象,它具有无限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由于这些特点,模糊语言在宣传、交际活动中常常被用来表示委婉。就模糊语言在宣传、交际中的委婉功能做些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