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3篇
  免费   360篇
  国内免费   46篇
教育   1266篇
科学研究   237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71篇
综合类   9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5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34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274篇
  2011年   307篇
  2010年   274篇
  2009年   208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261篇
  2006年   220篇
  2005年   225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本文旨在分析中科院产研合作对其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提出了中科院产研合作整体网络的小世界性,以及局部网络中心性与结构洞对中科院成果转化影响的基本假设,并利用中科院2006-2017年专利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中科院产研合作整体网络小世界性的提升有助于中科院整体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2)在产研合作网络中具有较高中心性的中科院研究所转化效率更高,而结构洞不具有显著影响。总结来看,中科院产研合作向企业和中科院提供了有效的沟通渠道,有助于自身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22.
   数字创新颠覆了传统创新管理理论,然而目前对数字技术赋能企业创新的复杂机理尚未开展深入研究。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技术创新,对实现制造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对数字技术赋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黑箱”进行探究,以丰富数字创新理论。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界定了数字技术对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赋能的内涵,包含三个层面:对创新主体、过程以及结果赋能;(2)提出了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型;(3)提炼出三条路径及其选择机制,即以技术整合为中心的产业链协同创新路径、以产品智能化为中心的开放式创新路径和以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两端创新路径,从而为数字技术赋能下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3.
本文以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为切入点,探究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实证检验信息化嵌入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信息化嵌入能显著推动制造业显性比较优势的提高,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劳动力成本实现;对制造业整体来说,信息化嵌入通过劳动力成本中介增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中的显性比较优势;信息化嵌入的影响及传导机制作用于不同技术水平制造业时具有显著差异,高技术制造业与信息化结合更好,技术创新和劳动力成本的中介效应显著,低技术制造业技术水平低、信息化结合能力弱,中介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4.
已有大量文献应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或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进行计算及增长率分解,却未达成共识。基于DEA方法对MalmquistTFP指数进行测算和两层分解的最新进展,对中国1996-2007年的各细分工业行业生产率变动进行测算的结果表明:近12年来,中国各细分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6.7%,并主要得益于技术前沿的快速进步(11%),但受阻于各行业规模效率下降明显(年均-3.5%),同时纯技术效率年均变动不大(-0.2%)。对行业截面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中国机械电子类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上升较快,而纺织业等传统优势行业和化工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生产率变动低于全行业均值,属于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25.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在提升地区经济与企业市场竞争力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步成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作为"泛长三角地区"重要组成部分的苏浙沪皖三省一市,其大中型工业企业在科技创新绩效上处于不平衡发展状态.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分,认为加速产业集群建设、加大政府和商业银行扶持力度以及构建多层次...  相似文献   
126.
高校发展科技企业是高等教育职能扩展与完善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战略的客观要求。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高校自身的良好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高校办企业的实际困难和各种障碍。提出今后我国高校兴办中试型科技企业的一些设想,以此探索出一条扬长避短的兴办科技企业之路,使高校既能承担起应有的社会使命又可以使自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7.
在高科技和信息化的条件下,推进师专素质教育必须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我校近几年把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建设的重点,放在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上,努力适应现代科技实验、现代文科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需要,在取得初步教学效益的同时,也受到一些问题的困扰.  相似文献   
128.
基于生产前沿理论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模型,不仅将技术无效率和环境代价纳入了分析框架,而且还与"物质平衡思路"一致;该模型将绿色经济增长的源泉分解为环境约束下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和资本深化3大部分。对重庆市27个制造行业的经验分析结论表明:经济增长中普遍存在着技术无效率现象,但50%以上行业的技术效率都得到了改善或维持不变;资本深化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而技术进步主导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在其中的贡献相对较小;技术进步是引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为充分发挥重庆市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潜力,后续发展中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环境约束下走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路。  相似文献   
129.
Students were linked virtually across three contexts: U.S., Malaysia, and China. Differences emerged in how student-created messages were constructed and interpreted; these impacted perceived relational affiliation. Messages constructed by students in Malaysia and China exhibited casual talk, greater self-disclosure, requests for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greater use of emoticons/emoji. Interactions were perceived as informal, friendly, and positive. U.S. students’ messages often showed institutional talk, less self-disclosu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structor-assigned task. Asian-U.S. student pairs perceived their interactions as formal, less friendly, and less positive. This study shows how online technologies may be afforded and shaped by culture and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130.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onditions of the manufacture of low‐cost technology in China with the examples of ‘pirated’ VCD players, ‘no‐name’ DVD players, and Shenzhen’s development as a techno‐urban city. It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ultural logic of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s (OEMs) and argues that the various transformations and deflections that are derived from ubiquitous OEM experiences have gone beyond the original model of an authorized OEM, experiences that are to some extent embodied in the transgression of brand name and patent hegemonies, which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high technology companies. OEM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China’s current imperative and uninhibited development of low‐cost technology capitalism. ‘Made in China’ signifies the production of any product, legal or illegal, for trans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giants or domestic technology manufacturers. Learning to ‘become an OEM’ in China has partly resulted in excessive technological mimesis that may be part of an unauthorized, underground economy that is based on low‐cost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Shenzhen experience, part of this study will show industrial production‐oriented OEM cultures in which illegal operations and counterfeit trade are incorporated, even in city projects that are shared by municipal governments and Chinese technological companies, and undergo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consumerism, and urban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