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8篇
科学研究   2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理性“经济人”行为导向下的效用最大化目标是过度劳动的主观原因;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所造成的劳资双方不平等的劳动关系则构成了过度劳动的客观因素。如果说昔日计划经济时期的隐性失业是一种低效行为,那么今日的过度劳动却未必就是对它的良性更正。  相似文献   
22.
作为欠发达地区城市的贵阳市 ,失业率逼近 6%的轻警线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教育落后及不适应市场要求的就业观念等因素是城镇失业人口的形成机理 ;因此 ,在保障生活和促进就业两方面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 ,有利于缓解贵阳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劳动力供需矛盾较尖锐的状况。  相似文献   
23.
用问卷调查法对不同年龄和学历人员就有关失业问题的态度和情感体验进行了抽样调查,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不同年龄和学历群体对待失业问题主观态度和心理体验的异同,进而提出做好下岗人员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24.
本文以黑龙港地区为例,深入探讨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力机制,提出了目前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三要素,从而以此将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划分为积极型与消极型两种类型,并明确指出:积极型转移应是当今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25.
马克思的工资和失业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工资趋向于工资的最低限度(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同时,工人的失业问题也如影随形.作为对经济运行的一种规律性描述,类似景象也显现于许多处在工业化初期的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基于向下倾斜劳动供给曲线的工资和就业决定模型,在现代经济学的表现形式下诠释了这种景象,进而将马克思的有关精辟见解在现代经济学语境下用于改进这种景象.  相似文献   
26.
近几年出现的“知识失业”只是一种假象,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因歧视现象而引发的“歧视效应”是产生这一假象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歧视阻碍了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右移;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者的歧视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选择。  相似文献   
2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社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逐渐出现的城乡差距扩大化、大量城市工人下岗失业、贫富差距的急剧拉大等问题,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且还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构建和谐社会,从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上来说都必须协调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8.
29.
在由城乡二元经济向城乡一体的一元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城乡隐性失业的剩余劳动力显性化为流动劳动力。因此,要了解和把握中国的整体失业率,其关键是弄清楚在转型期中历年城乡剩余劳动力的规模。本文从人口流动的角度考察隐性失业(剩余劳动力)显性化(流动劳动力)与中国整体失业率,并利用DEA(数据包络分析)对1978—2007年的中国整体失业率进行估计。估算结果表明:中国30年来的整体失业率为6%~10%,且失业与增长的关系与Okun定律相吻合。其中,第一条包络线是剩余劳动力的最大供给曲线,该曲线将所有流动劳动力高峰值包络在内;第二条包络线是城镇常住劳动力供给曲线,该曲线将所有流动劳动力的低谷值包络在内。  相似文献   
30.
School reform strategies involving restructuring require that administrators redefine their roles. Most of the research in this area has emphasized new rather than veteran administrators. However, if these reform strategies are to be implemented, school administrators at mid‐career stages will need to change their conceptions of the role.

This article identifies and examines literature concerning the major issues of socialization to a role conception, including definitions, sources, and socialization mechanisms for changing conceptions of the role. The article also presents a research agenda based on this theoretical examination that delineates research questions, relevant variables, and possible findings regarding changing role conceptions. The research agenda focuses on two major strategies of educational reform: shared decision making and schools of cho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