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4篇
  免费   0篇
教育   603篇
科学研究   24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30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8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德国古典美学审美解放 的理论有两个特点:一、它是基于对人的理性本质公设的逻辑结果;二、它在意向结构上对人本身欠缺的反省,而是对外在于人的困境的鄙弃。之所以由德国审美解放无法达到自由,原因在于德国古典美学是以认识论来负担价值论,使之最终沦为了审美乌托 邦。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受工具论观念的影响,学界对梁启超翻译与创作的政治小说的研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文章从乌托邦思想理论的视角考察政治小说的存在理由。作者认为,政治小说是晚清精英知识分子乌托邦精神的表征,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即单面社会理论,当今发达工业社会的特征是一维的社会,这是科技意志的必然后果,一维的社会制造出一维的文化、思想和思维方式即制造出一维的意识形态。马尔库塞的批判革命理论是乌托邦革命论,推崇的以文化革命、意识革命、本能革命为核心的总体革命是在纯粹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革命,在人的灵魂深处进行革命,即是一种革命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4.
论教育技术的乌托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然而,对教育技术的理想期盼不免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诸多冲突,教育技术的乌托邦何时能够实现?论文首先回顾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教育技术理想幻灭史,随后重点阐述现代教育技术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阐述冲突形成的原因,以引起大家对教育技术有效应用与长足发展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对"仁"的理解,孟子不同于孔子。从天人关系的角度看,"仁"乃人心,由"心"推出"性",由"性"乃事天,这是孟子的天人关系。孟子又以人性为出发点,谈"仁政",实乃"心政"。由于孟子对于天人关系次序理解失当,加之所主张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与当时的现实相距太远,孟子的"仁政"也只能是其心中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乌托邦思想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审美救世主义、是不切实际地让美学承担了不可能实现的重任,到头来只能陷于唯心主义的虚无空想。不可否认,消极审美救世主义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乌托邦思想不仅只是如此的一无是处。只要跳出原来的成见就可以发现,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乌托邦思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及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魏智渊 《师道》2006,(10):50-51
1778年7月的一个黄昏,在巴黎郊外的一个庄园里,一位孤独的老人正在缓缓地散步。虽然是夏季,但因为是新雨初歇,依然感觉到一阵阵的凉意。小径两旁,白桦在呼啦啦地翻卷飞舞,追随和撩拨着这正直而孤独的灵魂。这位伟大的老人可能自己也没有想到,仅仅几天以后,他就会因为突然发作的  相似文献   
18.
《第二课堂(小学)》2011,(5):126-127
长期以来,中国人对"行善"有乌托邦式的憧憬: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江苏黄埔再生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的出现,多少让人有些尴尬——他创立企业13年来持续以巨额财富"善利万物",但也偏执地抱着“中国首善”这块名牌不肯撒手:我就要高调做善事,如果你不服你来做,你来和我争这个称号。?  相似文献   
19.
格非的许多小说贯穿着一个"寻找真相"的叙述模式,这种模式是源于格非对世界的不真实感、非连续性和非逻辑性的切身体验;同时,它也指向了词的历史所指的缺席,隐喻着词与物的分裂,体现着格非对历史传统和文化积累的质疑。格非对语言既依赖又不信任的双重态度,更凸显了其对世界的唯理论式的怀疑主义态度。他最近对乌托邦问题的思考,也为我们重新思考过去的革命历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性的反思与超越层面,《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与《废都》均以情爱主题开始了反现代性书写。其中,"两性乌托邦"的筑建使人们在和谐统一的情爱关系中回归人性本真,反抗理性异化;"个体理想家园"的返归使人们冲破现代性桎梏、重获生命激情成为可能。不同的是,劳伦斯在现代性完成之际对反抗之举持积极看法,而贾平凹在现代性未完成时,其反现代性探索只能走向矛盾而败落的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