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教育   63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有梦想才会有希望,有付出才会有收获!两千多年前的一个亡国之君通过卧薪尝胆给我们展示了梦想力量的强大——三千越甲可吞吴;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纽交所的成功上市让全世界为一位小个子中国人勇于追梦的精神点赞。让我们在2015年的春天,怀揣梦想,出发吧!同学们,十二年求学生涯的最后时刻,我们可能会面对两种局面:破釜沉舟、顺势而为从而延续辉煌成功逆转或者浑浑噩噩、恍兮惚兮而失败到底。对此我们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夸父追日、精卫填海道出了追逐梦想的坚定与执著;  相似文献   
22.
重生     
正或许,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事物,但这个世界上一定有永恒的精神。一片落叶轻轻地飘落,它并不是一种消亡,而是化为春泥的开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千百年来,没有一位诗人的作品可以让文坛停滞,总会有新生的力量在萌动,又何必去祈求永恒!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梦想着长生不老,可又有几人能够得道升天,所以不要畏惧消逝,或许,这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李煜是一位悲情皇帝,原本过着放荡不羁、纸醉金迷的生活,后来国力衰微,沦为亡  相似文献   
23.
杨素是一位对隋朝兴亡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一生战绩辉煌,为隋的建立及其政权的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是开国功臣,但称不上功臣之首。他排斥异己,陷害忠良,营私易储,助广夺嫡,杨广即位后施虐政而乱天下,隋因之而亡,但杨素不是隋亡国元凶,只是帮凶。这就是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4.
天下最难忘的是故乡情,因为那里有自己的亲人和生命之根;天下最痛心的是亡国恨,因为一切都被剥夺,人变成无根的水上浮萍。看李煜略带夸张的表达:江山易主后,连故国的雕栏玉砌都痛得变色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我们不难体会这种心情。  相似文献   
25.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代诗坛可谓群星璀璨。外国列强接二连三的侵略,致使拥有数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华古国面临亡国的危险,不甘心当亡国奴的中华儿女挺身而出、奔走呼号,掀起一次又一次救亡图存的浪潮。  相似文献   
26.
1991年8月24日,时任苏共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同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有关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是深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流传于苏联国内的众多政治笑话充分揭示了这一问题,兹举两则说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7.
从南唐一国之君而为宋之阶下囚,李煜的生活发生了急遽的变化,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从九五至尊沦为辱国贱虏,由尊崇无加而为屈辱卑贱。其中差别,宛若天堂地狱:个中滋味,难以言说。终日孤寂,便常凭栏望远;夜长难寐,便常对月思怀:夜梦寻欢,梦醒却更遗恨。凭栏对月,成了李煜后期生活中的常事,因而也成了李煜后期词作中常有的意象,栏、月附上了李煜浓重的故国之思,深沉的亡国之恨。  相似文献   
28.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译文】秦淮河的夜晚,烟雾笼罩着冰凉的河水,月光映照着岸边的沙滩。我的小船停了下来,距酒肆不远。歌女们不知道亡国的痛苦,在江对岸婉转高歌,所唱曲子,好像《后庭花》一般。【写作背景】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  相似文献   
29.
亡羊补牢     
郭倩 《下一代》2013,(6):44-44
1.战国时期,楚襄王是个昏庸的国君。只知道整日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国家一天天衰败下去。2.大臣庄辛劝襄王不要成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大事。长此以往,楚国就要亡国了。3.楚襄王听了大怒,骂庄辛老糊涂了。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  相似文献   
30.
比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修辞手法。在灿烂辉煌的中国古典诗文中,我们通过品读那些匠心独运的比喻句,可以领略古人笔下的种种别样风情:吴均的《咏雪》"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运用比喻修辞展示了一副空灵雪景图;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通过比喻使亡国之君的哀怨具体可感;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则借比喻抒发了其旷达放逸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