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2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欧阳修与苏轼,是北宋文学及政坛上的重要人物。他们当中,一位是倡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领袖,一位则是代表着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文坛大家。二人推崇古文,提倡仁政治国,关系紧密,私交颇深。而苏轼的一篇科考之作《刑赏忠厚之至论》则是他们彼此相知的“契合点,”体现欧阳修与苏轼在仁政思想和文学风格(散文方面)等方面存在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72.
孟子以他的人性论作为“仁政”的理论源头,如果把“仁政”思想运用于政治实践,便又成了他的“民本”原则。但是,“仁政”也好,“民本”也罢,其终极的价值追求还是“王道”。在当代,这一思想对我国的政治实践仍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3.
徐大同 《政治思想史》2013,(1):1-12,197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讨论了治国之道。具体包括三个互相联结、互相渗透、互相支撑的要点:“天下归仁”、“为政以德”、“齐之以礼”。“天下归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在天下建立仁政统治,实现社会的有序、稳定、和谐;“为政以德”即认为德治是治理天下国家的具体方案和方法;“齐之以礼”即以礼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基本规范。孔子的这一套仁政德治礼范的治国之道在汉代被确定为官学,之后又受到历代王朝统治者的推崇。对于这一份思想文化遗产,应该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和筛选,吸收其有益的成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74.
南宋文学家晁公遡的不少诗作表现了抗金复国的时代主题,反映了金人的侵略战争和南宋朝廷的妥协投降政策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同时他有更多的作品反映民生疾苦,揭露封建官府的横征暴敛,披露官场内幕和各种社会矛盾,将封建官吏的日常政务引入诗中,对宋诗题材具有明显的开拓。其数量较多的日常题材诗作,富有生活气息,以俗为雅,意趣不凡。在艺术上,晁公遡的诗歌避免了北宋后期诗歌的典奥,风格平易,反映了南宋前期诗歌逐渐走出了江西诗派的樊篱。  相似文献   
75.
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孟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了孔子的法律思想.孟子以“仁政”为其法律思想的核心,他的“民贵君轻”和“诛暴君”等思想都是对原始民主的集中体现,这也为后世起过积极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6.
孟子"仁政"思想的基础是"性善论",他坚信可以通过教化发扬人自身的善性来传播并实现其"王道"理想,但彼时的传播效果却未能如愿。本文从现代心理学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分析孟子仁政主张与传播对象自身需求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此来考察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传播效果,并从历史传承的角度分析仁政思想的传播对中国政治传统和社会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7.
孟子的法律思想蕴涵了自然法的特质,尤其是社会契约论的基本理念,其中论及"民"乃平等与自由的民众的"有民才有国"、论证君主保护民之财产及发动正义战争和民为贵思想的"仁者无敌"、"世代相传"三大方面的理论体现了社会契约的签订、履行和有效的契约理念,呈现出孟子法律思想与社会契约论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78.
王平 《科教文汇》2009,(21):240-240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家思想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吸收其他文化思想,曾在西汉时期、宋明时期发生了两次大的改造。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然而随着封建专制统治的日益腐朽和西学东渐,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支配地位的局面结束了。  相似文献   
79.
告子与孟子在思想基础上的根本分歧造成了他们那场关于人性善恶的无结果的论争。一方面,告子认为应尽可能避免外界恶劣环境的腐蚀,使人不至为恶;另一方面,告子面对这场王霸之争又希望能独善其身,使人性自然发展。这两方面并不矛盾。孟子与告子在内在善的发扬方面具有某种一致性,而在对外在恶的应对措施上出现了分歧。告子与时代风气一道,强调了恶劣环境的决定性力量;而孟子看重的是个体之善端如何扩张至整个社会政治结构的问题,这是孟子面对当时的"霸道"风气所做的反抗。  相似文献   
80.
代兴 《寻根》2012,(1):20-22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被世界尊为人类历史上“四大圣哲”之一。他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具有跨时代进步意义的“仁政”学说、富民主张、教育思想等,同时在军事方面的论说也深刻、独到,倡导治军用兵的“礼治观”“民本观”“战争观”“武艺观”和“大一统观”,时至今天也不过时,值得我们去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