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21.
平播之役是遵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争。在李化龙统辖下的这支号称50万人的平播大军虽有政府军,但更多的是土司兵。官兵不过8万,而"土司七之"。另外,还有"日本降夷"若干。了解这支奇特的大军的来源与构成,对于深刻认识这场战争的性质与特点、土司时期的民族关系以及中央政府对待土司的政策都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2.
甲午战败后日本要求清政府割占辽东半岛给日本,这引起了俄、德、法三国的不满,三国决定对日采取干涉。最后,三国干涉成功,日本同意把辽东半岛归还给中国,但要求一亿三千万两的赔偿金。  相似文献   
23.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外交活动家顾维钧,九一八事变后在对日问题上所推行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和经略,不仅是近代以来列强共同支配中国以争夺在华利益的必然结果;而且是中国历届政府所追求的传统的“以夷制夷”的防御性外交目标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4.
德皇威廉二世在“黄祸”主义和“争霸世界”战略的指导思想下,借“巨野教案”发动军事行动,强行侵占胶州湾。面对又一欧洲列强的执杖来袭,清政府内外对于这一“冲击”做出了迥乎不同的三种“反应”,采取何种方案便成为决定胶州湾命运的关键,最终,最高统治阶层的和平解决方案成为决定胶州湾命运倒向的砝码。  相似文献   
25.
作为晚清早期驻外使节,许景澄有着丰富的外交活动和独特的外交思想。以“帕米尔交涉”、“三国干涉还辽”这两起对外交涉事件为视角,审视许景澄的“以夷制夷”思想及实践,从中探究晚清外交家办理外交的艰难与困惑,进而了解当时他们为维护国家所做出的贡献与努力。  相似文献   
26.
曾国藩、李鸿章都是中国近代中外史上较重要的人物,他们在与列旨交往的过程中,采取了读信待夷和以夷制夷两外交策略。在这方面,李鸿章深受曾国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各种因素发生作用,李鸿章形成了其联俄外交思想,企图依靠俄国,牵制日本,减少损失。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却反被俄人钳制,丧权辱国,其外交也陷入了一个死胡同。  相似文献   
28.
近代外交失败与民国职业外交家勃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立足于近代外交失败的主观因素,诸如外交人才的稀缺、外交知识的贫困、主权观念朦胧、外交政策缺乏连续性等,考察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探讨民国职业外交家群体形成的因果关系,并对晚清和民国两代外交官作一概要评论,以便人们观察两者之间的素质差异。这些或许对当代外交官的培养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9.
甲午前中国的对朝政策——兼论李鸿章与"以夷制夷"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论述19世纪70年代末至甲午战前中国的对朝政策和中日两国关于朝鲜问题的斗争情况.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对朝政策由传统的宗藩制变为干涉和保持在朝鲜的均势政策,并为此同日本产生了严重的对立.在这次斗争中,清政府因为正处于多事之秋,加上常年积弱和李鸿章推行以夷制夷政策,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30.
"以夷制夷"外交是清廷在同西方列强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项外交策略,这项策略被清政府多次运用,特别是在甲午战争期间,这一外交策略被全面实践,但是由于晚清缺乏强大的国家实力作为后盾,以及"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等条款的存在,西方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形成默契,勾结在一起共同向清廷施压,攫取在华利益,致使晚清意图利用列强抵制日本从而达到外交目的,然而外交策略带给中国的却是国家利益的极大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