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14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69篇
教育   12450篇
科学研究   801篇
各国文化   40篇
体育   78篇
综合类   510篇
文化理论   72篇
信息传播   884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50篇
  2022年   224篇
  2021年   228篇
  2020年   200篇
  2019年   163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248篇
  2016年   334篇
  2015年   619篇
  2014年   1207篇
  2013年   918篇
  2012年   990篇
  2011年   1186篇
  2010年   1039篇
  2009年   1006篇
  2008年   1178篇
  2007年   904篇
  2006年   686篇
  2005年   500篇
  2004年   524篇
  2003年   524篇
  2002年   503篇
  2001年   395篇
  2000年   293篇
  1999年   183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0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辅导员》2011,(Z2):31
夏承焘,著名词学家。他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一系列经典著作无疑是词学史上的里程碑,20世纪优秀的文化学术成果。胡乔木曾经多次赞誉夏承焘先生为"一代词宗""词学宗师"。  相似文献   
82.
在人教版九年制初中语文文言课文所包含的词汇中,文言虚词相对较少。意义较为单一、固定,词义较好把握。这样一来,理解实词词义就成了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障碍。这主要是因为词义的引申会产生一词多义的现象,另外。还有假借、转注等用宇法的作用以及词义范围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的改变等,这些都增加了词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3.
顾豫 《大观周刊》2011,(13):136-136,91
顺口溜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述形式,具有口语化、顺口、易于记忆的牦羔,针对物理学科的知识性强、学生学习困难枯燥的特点,引入顺口溜这种来自民间的源头活水,来探讨一些顺口溜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4.
一词多义是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英语中除了术语以外,单义词是很少的,多数的词都是多义词。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视角,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以及"基于理论的多义词分析法"对动词make进行认知研究,探索构建make一词多义的意义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85.
名词的用法是历年中考的必考点。下面笔者以2009年全国部分省市的中考试题为例,分析一下名词的考点,以便帮助同学们掌握名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86.
在翻译研究或翻译实践中,汉语文化负载词是最具动态、最能生动直接地体现华夏民族灿烂文化的语言单位。汉语句短,意合铺排,流散疏放,神聚于形外,往往是由意义定夺句中各词功能,因而汉语文化负载词中常凝结着深厚的文化气息甚至是历史文化线索,处理起来要颇费功夫。而文化亦是包罗万象,多姿多彩,也是错综复杂的,只有在复杂的多元文化视阙下透视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才能使原作更"传神",才能使读者和作者进行较对等的交流。  相似文献   
87.
在中国词史上,北宋初期的词人柳永率先在创作中大量使用了铺叙手法。宋代词论家李之仪在《跋吴思道小词》①中指出,唐五代作词,大抵以《花间集》中所载为宗,然多小阕。至柳耆卿始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明,千载如逢当日。这一点,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即为明证。  相似文献   
88.
分析近几年的高等职业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英语试题,不难发现,附加疑问句不仅是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语法教学的重点,而且是中等职业学校升学考试的重点内容。正确选用附加疑问句的肯定或否定形式、主语、功能词及答语是理解和掌握附加疑问句的关键。为此,本文就如何正确选用附加疑问句各种成分及答语进行归纳和分析,以期对参加中等职业学校升学考试的考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9.
《太原大学学报》2016,(5):45-48
苏轼词中各类意象丰富,"小舟"意象贯穿苏轼整个词作生涯,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内涵。苏轼写词之初至被贬黄州之前,小舟在苏词中只是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或是词中无足轻重的一种景物;黄州时期,"小舟"意象呈现出归隐的内涵,也代表了苏轼想要追求自由、安定生活的态度;离开黄州之后,苏轼经历了政治生涯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几经起落,"小舟"意象的内涵转而变成一种绝无屈服的精神,更是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90.
重言管窥     
重言源远流长,应用广泛普遍。它结构独特,灵活多样;它短小凝炼,鲜明生动,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重言来构词或构形,是汉语悠久的历史传统,也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语汇、语法现象。在文学创作中,重言运用一直被当作主要的语言表现手法之一。重言的意义不仅表现在语言、文学上,而且渗进更广泛、深刻而根本的中国“社会传统”和“心理习惯”之中。它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中国语言及文学、文化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