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796篇
科学研究   42篇
各国文化   92篇
体育   73篇
综合类   121篇
文化理论   19篇
信息传播   26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教学《先秦诸子选读》并非枯燥乏味的梳理文意,而是一种与那些遥远而亲切的灵魂对话,从而让学生洗亮眼睛,净化心灵。选读本为我们提供了最佳诠释。  相似文献   
72.
《二年律令》中出现的同产一词并未得到整理小组的准确解释,结合秦汉简牍和文献典籍,可以考证出同产为同父所生子女,既包括同性,也包括异性;既包括同父同母所出,亦包括同父异母所出。对同产的概念作出准确定义,对廓清其家庭地位及财产爵位继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3.
《先秦士人与司马迁》一书,是一部论说先秦士人与司马迁较为详尽的专门论著。此书最大的特点是对以往研究观点有所超越。在研究内容上,把先秦士人与司马迁进行系统地研究,并从思想史、文化史的角度给予关照;在学术观点上,探讨了先秦士人理性精神与《史记》的创作宗旨的关系,研究了先秦士人史鉴教育传统对司马迁《史记》史学社会功用论的影响,深入系统地从先秦士人的道义传统思考司马迁《史记》的批判精神,并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研究话题。论著自始至终贯穿着作者对先秦士人与司马迁研究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74.
论先秦工艺文化中的科技与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琪 《焦作大学学报》2011,25(4):18-19,25
先秦工艺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首创文化。当时的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经常将其意志和力量体现在某一种物体上,使之成为人所用的器物。在制作器物的过程中,他们逐渐积累出经验,总结成为自然科学,并反过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技术则是人们根据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原理发展成的各种工艺与技能。他们将其用关的观念施之于被塑造的物体上,就成为艺术品(即工艺美术品),从而成为先秦科技与艺术的结晶。  相似文献   
75.
《二年律令》中出现的“同产”一词并未得到整理小组的准确解释,结合秦汉简牍和文献典籍,可以考证出“同产”为同父所生子女,既包括同性,也包括异性;既包括同父同母所出,亦包括同父异母所出。对“同产”的概念作出准确定义,对廓清其家庭地位及财产爵位继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6.
通过分析《诗经》婚恋诗中的名物,并结合诗文本的解读,可以考察出先秦时期的嫁娶时间(即婚时)并不固定,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习俗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7.
《搜神记》是六朝最著名的志怪小说,堪称中国志怪小说之经典。《搜神记》记载了一些先秦人物的事迹,如王子乔、曾参等人,有些人物的确切身份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相似文献   
78.
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官吏致仕的现象,西汉时期官吏致仕制度正式形成。致仕制度既是汉代官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代养老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汉代官吏致仕的主要原因是高龄导致的身体状况不佳。汉代官吏致仕,形式上是主动退休,实质上是在礼俗和制度约束下的被动退休。汉代官员致仕后回家养老的基本费用得到保障,保证其晚年生活无后顾之忧;而且很多官员受到政治礼遇,可以继续发挥余热。汉代官吏致仕后死亡时也享有一定的丧葬待遇。  相似文献   
79.
刘泽华教授     
刘泽华,男,1935年生,河北省石家庄人。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政治史、知识分子史、历史认识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著作有《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中国的王权主义》、《洗耳斋文稿》、《士人与社会》(先秦卷)。主编并与人合著有《中国政治思想史》(三卷本)、《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的整合》、《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相似文献   
80.
从“师”的字源,“师”的群体构成及“师”的教育意涵的获得等方面对我国先秦时期“师”概念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初步梳理。认为“师”从原来的军旅之义引申表示军事长官,西周以后又泛化到擅长乐舞的“乐师”群体和在各种器物制造行业中因技术较高而被任命为主管的“工师”群体。当这些被称为“师”的群体兼职教育、大量从事教学活动之后,“师”逐渐积累了教事喻德的教育者意涵,最后“师”的主要义项也转移到指称教书育人的教育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