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3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11):28-31,56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共20分。每小题5分) 活着的遗产——关于民间文化传承人(节选) 冯骥才 人类一边前进,一边把它创造的精神财富留在遗产里。这种遗产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撰其丰富和繁复,当代人共同认定的区分方式是分为两大类,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2.
一、《好嘴杨巴》导学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2、学习在与人沟通时敏捷巧妙的用语。(一)畅所欲言——引出"好":请同学们举例解说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看谁思维最活跃,能谈出不同的理解)但是,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  相似文献   
103.
冯骥才题画散文具有浓郁的道家隐逸情怀,主要表现为:渴望纵情山林,闲居隐逸;痴迷于自然美,着力表现自然美及其带来的心灵震撼;赞美诗意化栖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冯骥才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休养生息,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情,体验心物交融的美的境界,其人生由此而艺术化。但在本质上,冯骥才思想是传统意义上的儒道互补模式——亦儒亦道。偏向外倾直觉型和内倾感觉型的中间型性格,是形成冯骥才儒道互补思想的主因。  相似文献   
104.
原作赏析治牙的华大夫,医术可谓顶天了。您朝他一张嘴,不用说哪个牙疼,哪个牙酸,哪个牙活动,他往里瞅一眼全知道。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样得用。他哪来的这么大的能耐?费猜!华大夫人善,正派,规矩,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记不住人,见过就忘,忘得干干净净。您昨天刚去他的诊所瞧虫子牙,今儿在街头碰上,一打招  相似文献   
105.
冯骥才先生的《刷子李》这篇短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文章内容写得曲折有趣,融方言幽默于一炉,人物形象丰满,很吸引学生,是一篇艺术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文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  相似文献   
106.
冯骥才先生文质兼美的散文《珍珠鸟》,入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成为一代人美文学习的典范。冰心曾评价:“作品‘头起的带劲’,‘劲’中有无限的喜乐,‘收’得有味。这味中有深刻的哲理。全文短小、精炼、  相似文献   
107.
主持人语:《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研究成果,也是文化部资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集成"共22卷,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任主编。从2001年开始,编撰时间共10年,在全  相似文献   
108.
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不仅仅是课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隐藏在课文背后的语文学习价值,是让学生借助文本的学习,训练自己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因此,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不能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上,而应该认真钻研文本,找寻出  相似文献   
109.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现在的年轻人和小孩子对一些传统节日没有什么概念。其实,在我们的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传统节日的优美诗词、名篇名句,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托,进行更多关于节日与民俗的教育。”笔者就古代节日诗词的特点,作以下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0.
郭迎 《八小时以外》2010,(5):114-115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都高的启示。”——罗曼·罗兰 被同行屡批“不务正业”的陈丹青,一直以来就对西方古典音乐,尤其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有着近乎偏执的痴迷。这就好像虔诚的教徒对麦加城的朝圣,专注而执著。其实,无论是伟大的西方哲学家尼采还是理论学家萨叉德,作家肖复兴还是文学家冯骥才,他们爱音乐,写音乐,玩跨界的“闲事儿”早干过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