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2篇
教育   181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3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极具个人色彩的女性作家,她以冷静的笔调在《金锁记》中塑造了曹七巧这样一个被旧社会压迫而丧失了正常人性的封建时期女性形象,轰动了整个文坛。而远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天才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笔下创造了另一部举世瞩目的巨作,就是《呼啸山庄》。在张爱玲和艾米莉的文学世界对比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风格上还是情节和塑造的人物形象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度,而两位伟大的女作家的风格差异就成了背后原因的重要一环。文章试图以《金锁记》和《呼啸山庄》为例进行对比,从而将张爱玲与艾米丽的创作风格进行研究对比并得出一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2.
口述者简介:杨静远,女。1923年生,湖南长沙人。著名翻译家。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密歇根大学英国文学专业硕士。历任中央出版署编译局、人民出版社编辑.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所编审。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译协二届理事。译作有《马克思传》、《马克思恩格斯传》(合译),《勃朗特姐妹研究》等,著有《炼人学校》、《咸宁干校一千天》、《让庐日记》等。  相似文献   
193.
《中文自修》2010,(9):F0002-F0002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1848。英国著名女作家,1847年以艾利斯·贝尔(EllisBell)为笔名发表唯一一部作品《呼啸山庄》。小说创作手法独到,作者选择从整个故事中间开始叙述,先倒叙.再顺叙,讲述了两代人的爱情、命运,  相似文献   
194.
《简爱》与《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都是刻画女性内心情感的细腻动人的经典英文小说。《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与《苔丝》的作者托马斯·哈代分别生活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早期和后期,两部作品的问世时间相隔43年。这43年里,英国从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繁荣期到以宗教和农业为主导的年代再到自由的资本主义的垄断期,这一过程中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思想使长期统治人们的宗教信仰遭到了质疑,夏洛蒂·勃朗特"清教徒"式的信仰与托马斯·哈代"威塞克斯"的悲剧情愫正是英国同一时期两个阶段人们思想的代表。  相似文献   
195.
如果说在今天.一家人往往把希望都寄托在男孩子身上,那么150年前,情况就更是如此。父母们包括女儿们在内,都是为了使儿子成才(儿子多的则寄希望于长子),甘愿自己作出牺牲。  相似文献   
196.
197.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一部作品,也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小说中令人折服的不仅有男女主人公野蛮的爱与报复,还有令人称道的哥特式写作风格.本文讲研究的就是艾米莉·勃朗特如何用哥特式风格展现18世纪英国的荒原文化及希斯克里夫与凯瑟琳跌宕起伏的爱情复仇故事.  相似文献   
198.
199.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处于生命力的悖论中的生存困境,这在主人公希刺克历夫身上有着惊心的体现,作为弱者,他为夺回被亵渎的爱而作的努力是有价值的,作为强者,他把残酷的报复延续到无辜的后代上又是非人性的。作家否定了希刺克历夫暴力的解脱方式,而把希望寄托在哈里顿和小凯蒂身上,从而以自己的方式指明了一条走出人类生存困境的途径:精神上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0.
夏洛蒂·勃朗特是英国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外论者对她的生平和作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对其文艺思想则很少论及。本文认为,夏·勃虽不曾专门著书立说论述其文艺思想,但散见于她书信之中基于自己文学实践基础上所总结出来的创作经验、文学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则颇有见地;特别是她有关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及其作家有社会责任感等问题的独抒己见,阐明了作家怎样才能向人类奉献出更真实、更精美、更有益的精神食粮,这对英国乃至世界文学的繁荣,都有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