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篇
  免费   1篇
教育   331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五下第二单元“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编选了四大古典长篇小说的经典选段,包括据原著改写的《草船借箭》,有删节的《景阳冈》和《猴王出世》,节选自原文的《红楼春趣》。本单元要求“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并“学习写读后感”。学习哪些古典名著的阅读方法呢?结合课后题、导语以及交流平台的相关信息可...  相似文献   
312.
313.
朝鲜汉文学,作为汉字文化圈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研究者对其关注已久。近十年来,国内研究者在前人成果基础上,大致形成传播与影响之文类研究、传播与影响之母题个案研究、传播与影响之文本内结构元素研究等三大版块,成绩斐然。但相关研究亦存在不足,如名著研究拥挤、"X+Y"模式与有意误读等,可以视为国内某些文本研究传统流弊的延续,有引起足够关注与适度调整的必要。  相似文献   
314.
李碩 《中国文化》2013,(1):157-165
近年来,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学研究方兴未艾,特别是在探讨明清白话小说特有的叙事技法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其中张世君对《红楼梦》的空间场景转换方式、对明清小说评点中“脱卸”的空间转换概念,都撰文进行了探讨。本文将在张文的基础上,对明清小说场景(空间)转换技法问题的产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作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315.
316.
“小说”在中西文化系统绵延发展千余年,各自形成了丰富的内涵。作为历史范畴的概念是一种假定性认识方式,中国现代“小说”概念孕育甚早却诞生于清末民初中西“小说”系统的全面撞击对接中。巨大的时空错位使“误读”在所难免,重新检计“小说”概念是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317.
1979年12月1日,邮电部发行T.43《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邮票一套8枚(图1),李大玮设计。邮票设计吸取了京剧和动画的一些特点,运用中国民间年画的处理方法,工笔单勾,重彩浓染,使孙悟空的形象鲜明地活跃在方寸之间。邮票发行后,受到集邮者  相似文献   
318.
柳青研究过心理学,他在《创业史》中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归纳起来,有“全视点”心理叙述法,单视点心理描写法,多视点心理透视法;有对人物的深层心理揭示法等。它在继承我国古典小说民族传统和借鉴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心理描写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如果称赞柳青是“陕西农民心理学家”,并不过誉。  相似文献   
319.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越南南圻掀起了翻译中国古典小说的热潮,众多的中国小说以越语的形式介译到越南南部,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在翻译热潮中,中国古典小说印刷量之大、再版及重译次数之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中国古典小说主要通过报刊或单行本的方式进入读者,价格因页数多寡而异,读者多为市民阶层,小说内容多为英雄传奇、历史演义及武侠小说。中国古典小说翻译热潮的兴起,引发了当时南圻作家的讨论,时人多对翻译热潮持否定态度,甚至认为中国小说有害;时至今日,对翻译热潮有了较为理性、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320.
倪佳 《学语文》2014,(4):73-7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涌入中国。对于这些以金发碧眼为典型代表的外国人,国人已经渐渐不那么新奇了,尤其是在大城市,人们早已是司空见惯。说起这些外国人,大家最熟悉的称呼恐怕非"老外"莫属了。我们在称呼他们为"老外"的时候,好像不带有什么特殊的感情色彩,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外国人好像并不喜欢这个称呼,这究竟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呢?我们为什么这么叫?他们是怎样看待"老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