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8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文学作品的飞动之美,是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美感之一。语文教学在实施文学教育过程中,飞动之美会带来美妙的艺术享受。飞动,本是中国古典艺术美  相似文献   
22.
中国古典艺术崇尚自然,讲究气韵神采、追求简易,变化的中和之美,表现艺术家主体精神和不屈的生命意志,这是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四个基本方面,这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中国古典艺术的总的精神和风貌。  相似文献   
23.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俱佳,在古典艺术长廊中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他的豪放,"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是他的旷达。米芾借作画对苏轼评价说"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如其胸  相似文献   
24.
贺欣  杨西文 《陕西教育》2007,(10):15-15
学院式美术教育的传统与现状 学院式美术教育的模式是在西方产生的,它将美术的学习纳人正规的体系性教学当中.文艺复兴后期,为了捍卫文艺复兴已有的艺术成果,反对巴洛克艺术对古典艺术的取代以及世俗化的倾向,在官方的支持下欧洲出现了许多"学院".  相似文献   
25.
中国古典艺术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财富之一,它有丰富的内涵与极大的教育意义。在现行的初中数学课本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中国古典艺术被作为素材图片加入教材当中。本文在通过文献分析素材收集、素材组合应用及素材应用原则的基础上,仔细对教材进行钻研推敲,试寻出中国古典艺术素材与数学教材的契合点,并具体地对素材的应用做出设计。分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特点、中国古典艺术素材的整合、中国古典艺术素材的应用平台、中国古典艺术素材的应用方式、注意事项四块。其中,应用方式是文章的重点,是中国古典艺术素材在现今教材应用方式的基础上的细化。教学设计则是教学的更进一步细节化,本文提出几个中国古典艺术素材应用的具体案例,探索中国古典艺术素材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26.
《集邮博览》2013,(6):21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各国文字中,很少有像汉字那样,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且源远流长。从殷商的甲骨文到现代汉字,五千年的岁月流转,逐步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五大书体:篆、隶、楷、行、草。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凝聚着炎黄子孙无穷的智慧。  相似文献   
27.
导师的学术思想、教学观念潜移默化地传达给每一位教师,教师又在教学中不断充实、推广、完善,使整个学科体系得到巩固和强化,集体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8.
说来您别不信,我在乌克兰首都基辅逗留的6天里,竟然每晚都是在乌克兰国家歌剧院里度过的,连续6天观看了6部阵容整齐、气势宏大的西方古典艺术大作。  相似文献   
29.
范海燕 《青年记者》2006,(16):89-89
一幅中国画在疏简繁密中必须讲究虚实得当,才能灵动深远。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概括了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的美学特点。版式设计是一种艺术创作过程,也要讲究虚实相宜。在版面编辑中,编排的内容是实体,当每个实空间占据一定位置后,一定要有若干的虚空间来调节  相似文献   
30.
新印象主义     
<正> 19世纪80年代中期,一批受到印象主义影响的画家掀起了一场技法革新。他们运用点状的小笔触,通过合乎科学的光色规律的并置,让无数的小色点在观者视觉中混合,从而形成可视的形象。这种画法被称为新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的倡导者是乔治·修拉。他运用的笔触是圆形小点,因此人们称他为点彩派画家。修拉潜心研究关于色彩学的著作,试图把感觉加以综合,上升到理性分析,变成科学的表现形式。他的画尺寸很大,这些精心设计的作品表现出对几何学和形式结构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