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336篇
科学研究   26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24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116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陶克 《军事记者》2005,(1):19-2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可以从多种途径探讨.但作为一名报人来说,首先是你这张报纸要让读想读、爱读、读有所用。你要知道读想看什么,爱看什么,需要什么,这就是一种基本的本领。因此,必须将广大读的需求作为增强军报新闻可读性的立足点、聚焦点和增长点,力争实现新闻传播效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相似文献   
72.
增强新闻可读性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在新闻主题思想的提炼上下功夫。增强思想的可读性.就是在提炼新闻主题,确定新闻主旨思想时.多从吸引读,适合阅读的方面着力.让新闻主旨思想更具有吸引力.能让读眼前一亮,更好地唤起阅读冲动。  相似文献   
73.
“故事式新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新闻事实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的“故事式新闻”当前正悄然风靡传媒界,逐步成为记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故事式新闻”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拉近了读与新闻事件的距离,给读带来全新的阅读快感,但同时也给新闻报道带来了某种程度上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4.
在传统的报业竞争中,报纸的可读性是一个被提及较多的概念。什么样的报纸内容读者觉得值得一读?什么样的报纸形式读者容易接受?对于这个问题正确的回答也许就是报纸在竞争中获胜的关键所在。因为重视读者的感受已经成为我国成功报纸的普遍做法。正是基于此,都市报崛起与勃兴,  相似文献   
75.
新闻可读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上的新闻是给人阅读的,可读性是读者对新闻的必然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对可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新闻的可读性,提高新闻的可读性,通过可读性来吸引读者,已成为媒介从业人员的共识。可读是读者的天性可读性指新闻便于阅读、吸引读者的特性。可读性的实质是吸引读者阅读新闻并顺利接受信息。报纸上的新闻面对的是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读者对象,要努力使最大多数人读懂、爱读,必须研究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心理、思维方式与接受能力,并在新闻中体现可读的要求。  相似文献   
76.
范玲 《今传媒》2005,(2):26-27
必读性,顾名思义,是指报纸具有的吸引读者不得不阅读的性质。它是新闻这个特殊商品经营消费市场的重要标志,标示着新闻信息已经具备了可供消费的价值含量。在报纸“打江山”的过程中,“可读性”和“耐读性”一直是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目标,然而,“可读”也就意味着“可不读”,“耐看”也要有时间、有耐心看。面对如此激烈的报业竞争,只有让报纸真正成为恩格斯所说的人们必读的,  相似文献   
77.
省委书记徐光春在给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信中指出:“《今日社评》主题鲜明,内容新鲜,导向正确,字简练,既有指导性,又有可读性,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评论栏目。”这是对我们的鼓励,同时也肯定了评论在引导舆论方面的重要性,对如何写好评论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78.
林伦伦著《新词语漫话》一书具有敏锐性、学术性、可读性、本土性、实用性诸特点,是一部在网络新词语的"语言狂欢"中寻幽探胜之作。  相似文献   
79.
孟丽 《快乐阅读》2011,(1):70-71
我是一位中专一线教师。照理说,中专生的作文应该有一定的可读性,可事实并不然。中专生作文的干涩、枯燥、乏味现象,应如何去改变呢?1.要有一颗温柔、善感的心。写作时无话可说、作文中出现干瘪瘪的对话,这实际上是写作者心灵干涸的原因造成的。心灵没有触动,无感自然不能抒发。多年来的求学生涯使得他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相似文献   
80.
在阅读中经常可以发现,有些新闻稿选题不错,但因不得要领,写得四平八稳,而使作品流于一般,可读性大打折扣.新闻写作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探索新闻特有的写作规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从众多新闻精品人手,对其进行深入考察和对比性分析、研究后,发现它们在写作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新闻写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笔者将这些规律简要地概括为"三入三出",即:巧入新出、深入浅出、精入简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