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8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1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36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田标 《现代语文》2007,(8):123-124
"史官"之名,自司马迁、班固开始使用,经刘知几对其从理论上进行规范,而后历代相沿.《周礼》中序官篇、宰夫篇、小史篇中"史"引郑司农注,皆谓史官掌书起草,修史记事,这代表了秦后至今的传统看法.  相似文献   
32.
二十四史中的宋、辽、金三史,脱脱是挂名的“都总裁”,实际主编是元代著名史学家湖南学者欧阳玄。他为三史的撰修确定了大体方针,拟定了编修凡例,并且亲自笔削润色,统一全稿,还负责三史中全部序论赞及表奏的写作,对三史的修成贡献最大。他的其他著述,如《经世大典》、《四朝实录》、《太平经国》及《至正条格》等,亦为治元史者所必读。他特别注意史学的经世致用。在历史编撰学方面,也提出并实施了一些平易、切实的主张,可为后世龟镜。  相似文献   
33.
“尊史”思想是晚清时期名思想家和史学家龚自珍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龚氏指出:史官应“善入”与“善出”,又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龚氏的“尊史”思想及强调史学应经世致用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救亡图强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34.
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史官"之职产生争论,实际是柳宗元对韩愈产生误会所致,韩愈回信说明原委,柳宗元理解并心悦诚服。二人均是心怀坦荡,坚持正义之君子。韩愈终于完成《顺宗实录》之编撰,对于客观记载那段轰轰烈烈之历史原貌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5.
《左传》源于史官“传闻”制度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春秋》经、传各有自己的材料来源。古代史官通过“承告”和“传闻”两种方式获得信息 ,所谓“承告”是指别国史官的正式通报 ,构成官方史录 ,它遵守巫史传统的表达方式 ,所以隐约难懂 ;而所谓“传闻” ,则是史官私下交流的信息 ,其内容涉及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等 ,以补充前者的不足。“承告”记载于正式的“典策” ,而“传闻”则记录于“简牍”。后者成为史官个人的或内部的文献。“传闻”和“承告”的内容相差很大 ,所以古人有“所见异辞 ,所闻异辞 ,所传闻异辞”的说法。孔子所谓“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的话 ,也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传闻”之史是《左传》的源头。  相似文献   
36.
尊严     
尊严如此奇怪,它并不值钱,可是我们仅有。《左传》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齐国有个大大的花花公子叫齐庄公,齐国有个大大的美女叫棠姜。有一天,齐庄公看到美得不可方物的棠姜,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终和她暗通款曲。可这件事被棠姜的老公崔杼  相似文献   
37.
先秦至魏晋是中国古代人述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在这一千多年的历程中,述由奉命而作到从属于事功,进而演变为与事功相并立,成为一项独立的事业。演变的原因在于:史官化由昌盛走向瓦解,书籍由官府垄断走向众公流通,纸书的产生。  相似文献   
38.
南北朝的时候,有个叫裴昭明的人,在桂林当市长(始安太守),后来三年任满,回京交差,他的老板齐武帝问他:"现在你手上有几套房?"裴昭明说:"报告皇上,一套也没有。"齐武帝不信,派人去调查,果然是一套都没有。齐武帝很感慨,对别的官员说:"裴昭明做了几年市长,竟然没给自己弄一套房子,像这样的清官,现在上哪儿去找啊!"然后他又让史官们翻书,找找历史上有没有跟裴昭明一样的好干部。余生也晚,没机会跟齐武帝交谈,否则我会告诉他,裴昭明不是个案,历史上还有跟他一样的人。  相似文献   
39.
曾祥辉 《文教资料》2010,(10):111-113
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史官的主要职掌在于宗教和政治两方面。史官制度的发展有着其重要的时代特点,本文主要对“三礼”中记载史官职掌的内容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对先秦史官的这一特点理清一条脉络.从而了解先秦史官职掌双重性的缘由。  相似文献   
40.
《左传》是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和开篇。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要素有情节(讲什么)———演进(怎么讲)———视角(谁讲)。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强调“故事情节化”,最早就是从《左传》开始的。《左传》通过揭示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把史实情节化。中国叙事文学受儒家、道家之“道”的影响,即要说明事件发展过程的来龙去脉、因果关联、来由根据。事件发展过程中的“突转”还是“发现”等,都要有“道理”贯穿其间,都有因果关系使其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由主旨贯穿的整体性情节。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顺时序的演进多,《左传》的叙事按自然时间演进的占了绝对多数,这主要是受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守时、顺时观念的影响。《左传》标示时间按照年、季、月、日的顺序进行,这是中国文化的“以大观小”法在起作用。《左传》的叙事视角是史官的视角。史官的叙述视点处在“真”与“幻”之间,“隐幽”与“直笔”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