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8篇
  免费   1篇
教育   704篇
科学研究   25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刘春婵 《文教资料》2006,23(33):22-23
本文从教育语言的情感性、针对性、含蓄性和新颖性出发阐述如何运用语言艺术优化高等学校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42.
姚良宗 《韶关大学学报》1992,13(1):0054-0062
本文联系清初历史条件和诗人的生活经历,从思想、风格、意境、含蓄、语言等方面,论析了廖燕诗作的内涵及其价值。文内以“平淡自然”概括廖燕诗作的艺术风格,又以“三美”阐发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3.
在周作人近六十年漫长艰苦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他以平和冲淡闲适的审美理想为自己追求的艺术目的,成功地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充满内在艺术的散文世界。他的散文平淡朴素,简约含蓄而又不乏幽默之感,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4.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这也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  相似文献   
145.
含蓄之所以成为中国诗歌特有的审美品格,这既与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紧密相关,又与中国古诗注重短中见长、以少总多的艺术追求直接相关。含蓄美的获得主要通过象征暗示、侧面着笔、引而不发、以景结情等手法来实现。诗歌的含蓄美对各种艺术形式均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6.
珍惜     
常常记起从前的那些日子,成长的岁月犹如一首隽永无瑕的诗,委婉而含蓄。在点点散落的韵脚里,埋藏着多少无以记起的故事,又有着多少或许一辈子只会有过一次的经历。不经意中,这些都悄悄然地逝去。啊,岁月的潮水中,总有让人留恋的浪花,值得珍惜!  相似文献   
147.
通过对一些形式上难以辨别、意义上易于误解,结构上易于和其他句型混淆的含蓄肯定句的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出含蓄肯定句的主要表达形式及规律,并认为,在含蓄肯定句的翻译中,应采用“逆向”翻译的方法,这样才能准确表达原意  相似文献   
148.
古诗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它们语言凝练,发人深思。小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积淀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要在课内外学会150首左右的古诗。可见在高呼素质教  相似文献   
149.
<岁寒堂诗话>是诗话体例成熟的标志,它对许多传统诗学问题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与创新,体系性地表达了作者的诗歌美学思想.其"中的"一说更是对诗歌语言、外在审美特征、内在审美指向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诗歌语言表达范围以及诗歌审美领域.  相似文献   
150.
傅伟 《现代语文》2005,(3):23-25
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抒情的,即是那些山水诗、咏物诗和叙事诗,抒情色彩也非常浓郁.在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的诗人在抒情言志时,很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而往往是把感情和景物相结合,使感情经过景物的折射,或景物经过感情的浸润,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从而使得中国的古典诗词在艺术上达到了蕴藉浑然、韵味隽永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