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98篇
  免费   6篇
教育   4361篇
科学研究   120篇
各国文化   194篇
体育   428篇
综合类   293篇
文化理论   53篇
信息传播   95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259篇
  2014年   573篇
  2013年   469篇
  2012年   487篇
  2011年   493篇
  2010年   439篇
  2009年   419篇
  2008年   562篇
  2007年   396篇
  2006年   329篇
  2005年   288篇
  2004年   226篇
  2003年   230篇
  2002年   201篇
  2001年   224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最盛的时代。这与国家的提倡有很大关系。史载 ,唐高宗永隆二年 (公元 6 81年 )起 ,规定凡考进士 ,要“先试杂文二篇 ,通文律者然后试策”。这里的杂文指的是诗与赋 ,这就是说 ,如果诗、赋通不过 ,就失去了参加其他考试的资格 ,可见写诗作赋是如何的重要。诗赋取士的办法 ,也曾有人反对 ,但没有能反掉。《新唐书·选举志》载 :“文宗时 ,郑覃以经术为宰相 ,深嫉进士浮薄 ,屡请罢之。”文宗曰 :“敦厚浮薄 ,色色有之 ,进士科取人二百年矣 ,不可遽废。”可见以诗赋取士 ,乃是唐代选拔干部的国家政策。这项政策的得失如何 ?…  相似文献   
142.
本文从文化和文学角度探讨唐代倡伎的生存状况及其与社会各阶层的关系,着重分析在“特重科举”的唐代社会背景下,倡伎与新及第进士的交往以及这一现象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3.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分别代表了初唐、盛唐、晚唐三个不同时期的楷书成就.这三种楷书形态的形成既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现状有关,又与当时的审美情趣有关.本文结合唐代各种艺术形态的审美趣味,分析欧体、颜体、柳体的基本特征,探讨其中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4.
徐鲲 《江苏教育》2012,(Z1):18-20
上帝是吝啬的,它派驻人间的天才总是那样稀少;上帝又是大方的,它总毫不吝啬地把万般才情倾注在极少数天才的身上。苏东坡就是这样的极少数天才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是"千年等一回"的难得之才,如恒星一般闪耀在历史的天空。然而,天才往往命乖运蹇,其人生道路少有坦途。面对乖蹇的命运,人生态度如何,是区分天才高下的根本标志。作为天才,苏东坡的命运与其他天才差别并不大,但是他面对磨难所坚守的乐天旷达却是罕有匹敌的,这足以使他成为天才中的伟大者。  相似文献   
145.
在中国古代有200年以上历史的统一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只有唐代没有实行独尊儒学的文教政策,而是实行儒、佛、道三教并存的文教政策,其主要原因是唐传承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融合的成果,顺应了民族融合的潮流.正因为唐朝执行了开明、宽松的文教政策,才使唐代最后完成了这一历史阶段民族融合的使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封建文化.  相似文献   
146.
对于唐代诗论中的“象外”,今人多解释为“诗歌具体的艺术形象之外”或“物象之外”。这样理解忽略了唐代“象外”使用的实际语境。本通过探求“象外”语境的变化,认为诗论中的“象外”与其他语境中的“象外”一样,都具有超越世俗的品性,着重于内心的体悟,具有鲜明的社会化意蕴。  相似文献   
147.
论唐代文言小说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言小说的分类法和类名一直较为混乱。在尊重古人小说观念、小说分类法及类名的基础上,唐代言小说可以先分为志怪、铁事二类,再作第二层细分:志怪分为杂记、杂史杂传、地理博物三类;铁事分为逸事、琐言、辨订、箴规四类。在言小说分类实践中,要摒弃一些不准确的分类法和类名,逐步建立言小说的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48.
“传奇”一词在古代既指由唐代诞生的标志中国古代小说走向文体独立的成熟文言小说,又指明清由南戏发展来的戏剧。在戏剧学上,对“传奇”的理解基本不存疑议:然而小说学上“传奇”之使用有着复杂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能指与所指并不相同,因而造成了小说学上对传奇体小说认识的见仁见智。本文即对“传奇”在小说学史上的发展进行了清理与辨析,解构出各个历史时期“传奇”小说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9.
清朝初年 ,李因笃、顾炎武因为《资治通鉴》没有记载大诗人屈原、杜甫 ,就断言“《通鉴》不载文人”。30 0多年来无人对这个说法提出异议 ,甚至瞿蜕园 1 95 6年在其《通鉴选·前言》中附和了这个说法 ,进而认为《资治通鉴》“过于轻视文人”。考察占《资治通鉴》全书篇幅 1 3的隋唐部分 ,发现实际情况与这个说法不符。《旧唐书·文苑传》一共收录了 1 0 4位唐代文人 ,其中 2 1人《资治通鉴》也予以记载 ,事迹或雷同 ,或反而多于前书。《旧唐书》把文人中官职高的人在《文苑传》外另外立传。《资治通鉴》记载了很多这类文人 ,大量引用其文章 ,介绍其文学活动。《资治通鉴》甚至记载了不少诗句。由于《资治通鉴》是篇幅极大的史书 ,给帝王提供治国施政的历史经验 ,因而对于历史人物以关乎国家的盛衰和民众的喜乐忧愁为宗旨而加以取舍 ,即使是文学成就很大的文人 ,如果与政治关系不够密切 ,只能不予记载  相似文献   
150.
明代白话通俗小说中,有部分以文人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的小说,这些小说对明代城市商业语境下的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格缺陷、性格弱点等方面进行了批评,表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知识分子性格方面的另一个侧面,同时也展现了市民阶层知识分子在面对现实和理想时的无奈和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