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69篇
  免费   7篇
教育   4345篇
科学研究   120篇
各国文化   194篇
体育   427篇
综合类   290篇
文化理论   53篇
信息传播   94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259篇
  2014年   573篇
  2013年   469篇
  2012年   487篇
  2011年   493篇
  2010年   436篇
  2009年   419篇
  2008年   562篇
  2007年   396篇
  2006年   329篇
  2005年   288篇
  2004年   226篇
  2003年   230篇
  2002年   201篇
  2001年   224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巴陵 《编辑之友》2008,(1):69-69
读完<闲侃中国文人>,最让我欣慰的是作者给文人下了一个准确的定义:文人也是人,他们的另一面在于文人的风度:豁达、敢爱敢恨、有做人原则.我才发现作者的智慧深远,其启发着我固执的思维.  相似文献   
32.
唐代有大量的胡僧入华.胡僧奇特的形貌、怪异的打扮和生活习惯、苦修传道的行为、对故土的思念等等,都形诸于唐人笔下.唐代的胡僧群体可再细分为印度入华诗僧、西域入华诗僧和出身移民后裔的胡僧三个群体,这三个群体都有人从事过诗歌创作,只是由于作品散佚,我们今天只能从散存的吉光片羽和文献记载中来追寻他们的创作情况及成因.  相似文献   
33.
关于七言诗起源,学界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本文在梳理前人观点的基础上,以<吴越春秋>所载的三首七言歌谣为基础,辑考了先秦相关的七言歌谣以及楚国文人仿作的七言歌谣或创作的七言诗,重新考察了七言诗的起源.其结论是:七言诗起源于先秦歌谣.  相似文献   
34.
玉缘     
张贤亮多年未有新的、有分量的作品推出,此次推出的作品是优质的,具有个人特质,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文笔犀利,极具风骨,观点直率,争议性大。为中国文人提供了一种成功而又洒脱的活法和思路。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愤世嫉俗而无法改变现实,有多少文人孤芳自赏、郁郁寡欢而终生不得志?而张贤亮,像当代苏东坡一样潇洒!相比之下,中国文人是否能思考另外一种出路?  相似文献   
35.
赵荣蔚 《图书馆论坛》2006,26(6):358-361
文章择取唐代著名诗僧寒山、皎然、灵一、灵澈、无可、贯休度齐己等七家诗文别集,从著者生平、文学成就、结集过程、体例编次、内容要旨度版本流传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36.
文章指出日本中村裕一《<记纂渊海>所引的<唐职员令>逸文》中所辑《唐职员令》的更早源头, 并以晏殊《类要》为基础辑得四十三条《唐职员令》文字,并进一步指出《职员令》与《通典》之关系。  相似文献   
37.
有一份二百多年前的苏州凡人手稿名垂青史。使许多人为之动情为之倾倒。也使许多洋人为之感动为之赞叹,这便是《浮生六记》。这是一本从冷摊上淘得的手写自传,作沈复(又称沈三白),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苏州人。生平只有极普通的人幕僚与经商的生涯。  相似文献   
38.
《中国新闻周刊》2006,(31):12-12
经过多次磋商,香港《信报》老板林山木终于同意与李泽楷签订协议,把旗下《信报》和《信报月刊》一半的股份转让给这位香港首富李嘉诚之子,交易预计在今年底完成,李泽楷为获得这些股权大约将支付2.8亿港元。  相似文献   
39.
读《江雪》     
吴新 《河北广播》2004,(5):87-87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很多朋友对唐代柳宗元这首《江雪》,可能都耳熟能详,这确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40.
古人云:“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钦鸿先生就是一位固志不倦的中国现代文学学者和东南亚华文文学专家。他有计划地把两者的研究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近年来,他倾情关注的重点仍在新马华文学上。他从新马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入手,不断取得丰硕的成果。他认为,“新马华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