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篇
  免费   1篇
教育   360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24篇
体育   37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自孔子创立儒学以来,无论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朝,还是玄风蔚然的魏晋,乃至三教合流的隋唐,新儒学兴起的宋元,其入世经世的思想一直都是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齐家治国、兼济天下更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主导。  相似文献   
42.
读书     
《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出版杜:中华书局2008.08本书透过具体而细致的实证研究,探讨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的消费文化,希冀打开晚明消费史的多元面向,丰富这段历史。全书的两大主轴,其一是尝试把近代早期中国的消费史,放在世界史的脉络下,观察晚明时期的重要性。作者指出晚明已形成消费社会的现象,以修正英国  相似文献   
43.
龚自珍,清代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近代首开新诗诗风的杰出诗人”,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时诗人张维屏评论说:“近数十年来,士大夫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事,其风气实定公开之。”近代学者梁启超评价龚自珍云:“自珍性装宕,不检细行,颇似法之卢骚;喜为要眇之思,其文辞孙诡连傲,当时之人弗善也。……  相似文献   
44.
偶然间翻阅旧文《柳敬亭传》,不由心生慕想来。柳敬亭,明末清初人。本姓曹,名逢春。十五岁时,因犯法而亡命盱眙。逃亡途中,休憩在柳树下,攀条泫然而对同行人说:噫,吾今氏柳矣。(啊,我从今天起开始姓柳了)又因为他生相丑陋,明代大文学家张岱说他是黧黑,满面疤瘤,故有柳麻子之称。十八岁开始  相似文献   
45.
李清照追溯歌词发展历史,以为自唐至北宋“涵养百馀年”,均呈“乐府声诗并著”局面。她批评“宋子京兄弟”,“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考宋祁创作,有声诗,亦有“乐府”。宋祁是仁宗朝雅乐建设的骨干,他“乐府声诗并著”的创作,正是宋初礼乐文化建设中“士大夫之词”创作的典型表现,也反映出“旧声”、“新声”竞相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46.
随着“三纲五常”伦理意识的不断加强,汉代士大夫的忠君意识也有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本文从汉代士大夫忠君观的体现中,挖掘其深层的原因,从多种角度认识汉代士大夫的忠君理念。  相似文献   
47.
在中国诗史上,陶渊明是拥有众多崇拜者的伟大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归隐,成了后世知识分子的永远牵挂,也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但是,不少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一种逃避,是一种消极行为。我却不那样认为。  相似文献   
48.
古文今解     
【古文】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①,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②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  相似文献   
49.
在我国历史上,不同的教育制度造就了知识分子不同的职业选择及职业特征.在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职业选择单一,不能出仕就只能退而为师,而且两种职业之间差距悬殊.而在新教育制度下,知识分子职业选择逐步多样化且职业之间具有平等性.这种职业选择及特征的变迁使知识分子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指的是所谓具有士大夫精神的知识分子,新教育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则指的是拥有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或专家,这两类人都可以说是受过高等教育且从事非体力劳动的人员.  相似文献   
50.
士大夫是北宋的审美主体,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审美趋向直接影响到一个时代的审美思潮。在北宋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士大夫中隐逸心态弥漫。在这一心态的影响下,北宋形成了尚清、尚淡、尚逸的审美思潮。而文学艺术作为最典型的审美活动则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