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29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28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10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20世纪盛行的疑古思潮对古书进行了第一次大反思,为考古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对中国古史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向与副作用。李学勤倡导"走出疑古时代"旨在走出历史"时代"的局限性,并非全面否定疑古,更不是打倒"科学怀疑"精神,而是对古书开展的第二次大反思,使考古材料与文献研究结合起来,以正确客观地"释古"。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王国维、郭沫若等学者率先开始了重建古史的正面工作。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从理论和方法上为现代考古学奠定了基础。李济提出"重建古史"是以考古学为主来重建中国的上古史。几十年来,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大量简帛佚籍的出现,为中国学术史重写提供了难得机遇。在21世纪,从新的材料、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高度,重写中国学术史不但变为可能,而且成为必要。重写学术史应该包括续写和新写20世纪的学术史,对中国各历史阶段学术思想的演变重新加以解释和总结。面对更新、更多、更重要的历史典籍的出土,重写学术史时机业已成熟。近年发现的清华简等出土文献作为古史重建的典型,以其数量大、种类多、内容丰富,卓然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清华简能够改变我们对于一个历史时期或者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的看法,属于目前重大的发现。它给中国学术的未来发展带来的影响将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472.
重视图书馆学学术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光祚 《图书馆论坛》2006,26(6):20-21,10
文章讨论图书馆学学术史研究的重要意义。针对这个我国图书馆学界当前比较薄弱的领域。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73.
由全国田径理论研究会主持,西安体育学院文超教授担任主编,苏明理教授、徐昌豹教授为副主编的学术史专著《中国田径运动百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正式出版,2006年12月8日在我院举行首发式。  相似文献   
474.
我和一群年轻学人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学研究这一课题,开始于几年前。我们以研究生课堂、小型研讨会、QQ群交流等多种方式,持续讨论该领域的问题。其收获之一,便是完成了一部百万言的《中国美学三十年———1978至2008年中国美学研究概观》,出版后受到学界的肯定,在读者中产生了一些反响。但是我认为,对于30年中国美学的整体梳理、回顾、总结与反思,不但我们做得还很不够,而且在学界也才刚刚开始。深入开展这方面的探讨,对中国美学学术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于是我提议参加过《中国美学三十年》写作的原班人马,继续从不同方面对30年中国美学进行研究。或抒写研究心得,或概括某一具体领域的总貌,或描述某一研究热点的发展趋势,或就某些基本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索。这一提议获得大家的积极响应,于是就有了这一组九篇笔谈文章。我从全局上概括了30年中国美学的学术史意义,刘兆彬讨论了30年美学的两个重要问题,于永森着重强调了30年中国古代美学应有的价值取向,徐庆博、耿鹏、仲崇宾和翟乃海、阴妮娜、吴云松等分别讨论了30年间美学研究对象、审美心理、文艺美学、审美教育、审美文化等较集中的热点问题,任瑞金则尝试探讨了30年台、港、澳地区美学研究给我们的启示。各篇笔谈文章论题虽各自独立,但均以30年中国美学总体探讨为核心,旨在抛砖引玉,引起人们更深刻的思考和更热烈的争鸣。  相似文献   
475.
叶隽 《教育学报》2008,4(6):61-71
在中国现代学术建立过程中,由西学东渐的泛泛背景到“外国学”各具体学科在大学体制内的建构生成,乃一不可不察的重要转折。作为“外国文学”之一的德语文学,其在现代中国语境下逐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折射出学统本身的差异。本文选择作为现代学统源流之一的清华大学与学术为背景,考察其德文专业筹办建立的具体过程,注重其与北大学统比较视野的引入,初步揭示这种边缘学科建设发展对中国现代学术史的意义以及缺失。  相似文献   
476.
王元化先生是国内一流的学术大师兼思想家,他在中国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的学术史上树立了新的标识,他的学术经验与学术道路给我们留下诸多启示。本文对此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根底无易其固:扎实的学术功底;(二)裁断必出于己:高标的才胆识力;(三)开阔的学术视野,融贯的研究方法;(四)广交学界朋友,参与国际对话。  相似文献   
477.
司马迁最早以史家身份为庄子立传,使一个闲散模糊的历史人物走上了中国文化史前台。他对庄子的著述数量、风格特点、师承渊源及其影响的考察、评价与定位,是最早对庄子学术的系统研究。同时,他还抽象继承了庄周愤世嫉俗、冷面热心的人格精神和艺术风神;而在具体的语言风格和词汇方面,《史记》与《庄子》血肉相连,有着共通的经典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478.
李静 《兰台世界》2012,(4):11-12
1928年10月至1936年6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安阳殷墟进行了15次有计划的发掘,为考古学、历史学、文字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提供了数量庞大的科研资料.殷墟发掘在推动各个学科巨大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有着卓越贡献的专家学者,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便是其中之一.梁思永先生在殷墟考古中,先后主持了后冈遗址以及侯家庄西北冈的发掘工作.其中,后冈遗址的发掘被评价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1].今年是梁思永先生逝世58周年,也是后冈遗址发掘81周年,本文通过对梁思永先生考古工作及其成就的回顾,以此来缅怀这位近代考古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479.
《玛纳斯》史诗在西方的流传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玛纳斯》史诗研究作为一个世界性课题,已经走过了150多年的历史。我国以及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土耳其、美国等国家都出现了很多著名的研究专家,有很多研究成果问世。其中,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尤其令人关注。对于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借鉴,对我们进一步推动和加深对《玛纳斯》史诗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80.
罗马是一座伟大的城市,自古以来,无数人从各个方面记录着、阐释着这座城市.文章从古典作家、文艺复兴时期学者、近代学者和现代学者四个阶段回顾了罗马城市研究的历史与源流,并简单交代了国内研究状况.通过回顾与总结,发现:由于时代不同、需求不同,不同时期学者对古代罗马城市的关注角度完全不同.由此可见,城市史的研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