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教育   46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进入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开始迅猛发展。纵观这一时期的佛教,有着两个显著的特征:一个是印度化特征,一个是中国化特征。地处天下之中的河洛地区,在这个时期的佛教文化面貌也发生了极大变化。洛阳变成了寺院遍布的"东方佛城";龙门石窟基本建成;中国早期的佛教宗派净土宗、律宗也在河洛地区创立。所有这些,极大地促进了洛阳佛教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隋唐时期,山东地区佛教发展到鼎盛阶段。不但寺院兴盛,造像众多,而且佛教宗派传播广泛。山东成为全国重要的佛教中心之一,山东佛教在当时的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宋代以降,江南各地文学经历凝定、转化、提升,其别具特点的地域色彩渐次形成。在特定历史时段中,理学宗派参与了地域文学的塑造,由林光朝开创的艾轩学派即是如此。从学术谱系上看,艾轩学派乃伊洛正统,却表现出独特的学术品格,"终宋之世别为源流",主要学术活动集中于莆田及周边地区。道艺双修为学派的重要特征,由此衍生艾轩诗学。从"学—诗"关系着眼,可将艾轩学派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诗因学成"的阶段,后期为"学因诗传"的阶段。艾轩学派成员之间联系十分紧密、持久,以莆中为中心交织起复杂的群体网络,使学派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这深刻影响了他们的诗歌写作,诗作呈现出明显的宗派性、亲族性和地域性,并促成艾轩学派与地方文化的深入交融及其与地方诗学的紧密联系。艾轩学派在莆中的生成、传衍,使莆中终宋之世保持着独特的理学环境和文学氛围;经过艾轩学派持续浸润,莆中儒学因此昌盛,"人号之为小邹鲁"。借重于艾轩学派树立为莆中儒学传统,作为宗派重要内容的艾轩诗学,地位也无形中被强化、提升,融入此方诗学传统,泽惠深远。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爱尔兰诗坛深深打上了宗派分歧的烙印,文化复数主义思想及实践充分体现了诗人迈克.朗利的睿智和包容,他为当代北爱尔兰的文化重建做出了潜在贡献。他的诗学文化思想对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多信仰共存的国家在民族文化建设领域具有积极的本土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产生于印度的佛教,于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初传时依附于道术、玄学、儒学之上,南北朝时转而发展玄学,隋唐时佛教宗派形式。各宗派在修持方式、义理建构上各有不同,但都以心性论作为宗派重心及以儒论佛,融摄儒家伦理道德,发展了中古心性论及融合儒学伦理而中国化。其中禅宗的佛性说及顿悟成佛说,则是对中古心性论的重要发展,其倡导的出世与入世圆融一体的生存方式,契合了儒家人生理想而成为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社·宗派·性格——艾南英陈子龙之战再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艾南英文章、年谱为主要依据,结合复社、几社和豫章文社的发展,对艾、陈之战重述,指出论战有两次,分别在崇祯元年秋冬间和崇祯二年秋,都与复社、艾南英为文社的选文权和势力范围发生的争斗密切相关.决定争斗胜负的,不是双方奉行的文学理论,而是采取的组织斗争策略.然后对艾、陈之战进行"细读",指出他们论争的宗派特点.最后性格来探讨论战激烈的原因,指出八股文经历对艾南英的傲慢和"好辩"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华严宗是中国本土宗派之一,今天已是习以为常的佛教史知识,其实这一知识的形成并不遥远。在古代,"华严宗"是一个佛教术语,与《华严经》义理、纲要、宗旨、判教、祖统等问题有着更紧密的关联。"宗派"一词直到宋代才进入佛教著述,其大规模使用与禅门撰述有关,到惠洪笔下更追认了一个"祖"——"宗"——"宗派"的世系,具有禅林礼制的意味。将"华严宗"、"贤首宗"等称为"宗派",这在唐宋史料中并不存在,也不同于唐宋人尤其是宋僧赋予"宗派"一词的涵义、用法和指称对象。尽管后来"宗派"用于更广的范围,直到晚清杨文会那里"华严宗"才从佛教术语变为佛教宗派,"宗派"也消除了"世俗知见"而转为"本源"——"流派"之意,受到本土和日本诸宗说的影响;梁启超的"宗派"说偏重"华严宗"等作为本土独创派别之意,将外来的诸宗说投影到历史上,但背后却是民族主义热情。  相似文献   
19.
7-9世纪末,新罗与唐佛教交流频繁.7世纪初入唐求法的新罗僧侣,参与玄奘法师领衔的佛经翻译,对佛教宗派的发展、教义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8-9世纪来华的新罗僧侣,有些将唐朝作为中转站,前往印度求法取经,有些跟随中国名僧大德研习经论,学成返回新罗,对形成新罗九山禅门奠定了基础.新罗僧侣入唐求法,实现了自己佛教人生的最高理想,为佛教在东亚的传播、唐与新罗佛教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佛教史上的地论师形成于南北朝中后期,尤其活跃于东魏、北齐年间的邺城地区,专门研究《十地经论》。本文考察地论师的师承关系,梳理其中的五大僧团,分析他们的佛学知识结构,借以揭示当时中国北方的佛学思想传统。地论师在嵩洛、邺城、并州和长安之间流动,其佛学思想得以传播,同时又吸收了其他佛学传统。以特定经典的诠释为纽带,不同师承关系的僧团相互交流,形成地方性的思想传统。这种松散的学派为此后的中国佛教宗派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