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教育   46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段俊平 《职业圈》2014,(19):39-41
汉传佛教宗派之一的达摩祖师创立了禅宗,“见性成佛”是佛家禅宗的主张,禅宗祖师达摩在其所著《悟性论》中,将禅宗的特点概括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这也是禅宗核心的理论,“直指人心”,是一种顿悟的方法,靠的是自己觉悟,而非别人的帮助,  相似文献   
22.
明清时期云南边地佛教兴盛,大理白族地区的汉地佛教寺院经济、中甸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经济、西双版纳地区的南传佛教寺院经济均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派的情况下,形成了不同类型、具有显著民族宗派特色的佛教寺院经济。直到今天,它还广泛、深刻地影响到云南少数民族佛教信徒的经济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23.
道教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演变过程中有三大宗派,它崇奉的神祗是三大尊神,影响最大的是三部经典,道教观点是三无论,道教方术是三类型——由此得到哲学启示“一分为三”的命题可以成立。  相似文献   
24.
防止和反对宗派分裂活动,确保党的团结和统一,这是工人阶级执政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和保障。十月革命后,列宁和他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先后同"左派共产主义者"、"工人反对派"、"民主集中派"等宗派活动和分裂错误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出色地保证了布尔什维克党在无产阶级革命原则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并且,为预防和消除"寡头政治"带来的分裂危险设计了一系列制度方案。列宁的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制度设计对各国工人阶级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均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5.
儋州文化深受东坡遗风的熏陶,有其独特的优势。儋州调声不仅是儋州民间文化的品牌,也是海南省民间文化的品牌,它担负着海南民间文化“冲出海南走向全国”的重任。构建儋州先进文化应正确对待儋州文化中的独特优势以及消极因素,兴利除弊:一、铲除宗派势力,肃清宗派思想残余;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保障村民利益;三、儋州文化建设可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四、通过不断创新,促进儋州先进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6.
华严宗是中国本土宗派之一,今天已是习以为常的佛教史知识,其实这一知识的形成并不遥远。在古代,"华严宗"是一个佛教术语,与《华严经》义理、纲要、宗旨、判教、祖统等问题有着更紧密的关联。"宗派"一词直到宋代才进入佛教著述,其大规模使用与禅门撰述有关,到惠洪笔下更追认了一个"祖"——"宗"——"宗派"的世系,具有禅林礼制的意味。将"华严宗"、"贤首宗"等称为"宗派",这在唐宋史料中并不存在,也不同于唐宋人尤其是宋僧赋予"宗派"一词的涵义、用法和指称对象。尽管后来"宗派"用于更广的范围,直到晚清杨文会那里"华严宗"才从佛教术语变为佛教宗派,"宗派"也消除了"世俗知见"而转为"本源"——"流派"之意,受到本土和日本诸宗说的影响;梁启超的"宗派"说偏重"华严宗"等作为本土独创派别之意,将外来的诸宗说投影到历史上,但背后却是民族主义热情。  相似文献   
27.
李详“桐城派”批评是“宗派”之争、“骈散”之争、“汉宋”之争、“新旧”之争的合力效应。“派别”界说上,李详否认“桐城派”,有意误读其义界,忽略流派多元性,存门户之见;但他于“桐城”之外率先命名“湘乡派”,点明“桐城派”转型契机。“骈散”观念上,李详批评“桐城派”、批评林纾,有意张扬骈文地位,争夺话语权;但他指出“桐城”古文空疏之弊,理性评价“桐城先贤”与“桐城后学”,利于“桐城”古文近代转型。李详立于“汉学”阵营,批评遵奉“宋学”的“桐城派”,以宣扬“汉学”;新、旧文化冲突时,他自觉以“旧派”文人身份对抗“新文学”阵营,力图维护“旧文学”。梳理并反思李详“桐城派”批评,对深化李详研究、“桐城派”研究、骈文学研究、近现代文章学研究及文学批评史研究皆有助益。  相似文献   
28.
尹文汉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4):50-53,58
明清时期九华山佛教进入鼎盛阶段,高僧辈出,历代史料记载共有57人,其中以禅僧居多,也有部分专修净土。这一时期的僧人坚守地藏菩萨信仰,同时也出现了禅净合一和儒佛会通的思想取向。  相似文献   
29.
学术界大都认为中国佛教发展到宋代就开始转向衰落了,事实并非如此,随着社会经济化的发展,宋代佛教经过自我调适,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有其自身的标志和特点。“衰落”论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30.
天台宗是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其中国化的特征有多方面的表现,我们在智顗的“烦恼即菩提”、“无明即法性”和“三谛圆融”等思想中都能看到中国式的思维方式,而智顗用《法华经》“会三归一”的方法来接纳儒家思想,使天台宗呈现出一种“儒佛合一”的中国化景象,则更是智顗在佛学上的一大创造。可以说,儒家思想以“会三归一”的方式进入天台宗,既是儒学的佛教化现象,也是佛教的儒学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