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教育   37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老子从个体生命出发,构造了一个包括理想社会存在形态、运行过程和管理方式在内的社会系统学说,从而为实现其个体生命的理想提供了坚实的社会保障及发展的广阔空间。老子提出的以人格魅力为依托、以高尚道德为主导、以无为之治为原则、以不言之教为方法的社会管理方法,是以理想个体生命的追求为前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和无为之治、不言之教的社会管理方法,其自身结构和运行既能够保证理想个体的生存可能,又能够通过理想个体的价值实现达到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2.
“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基础,本文在此基础上论述和分析其“无为而治”和“无为而达到无不为”的政治原则。为此,统治者应该遵从人的本性出发来治理国家,最终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23.
《老子》认为“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当人们一再诟病老子的“小国寡民”时,恰恰忘记了老子之“道”那种难以被“下士”们所体认的特性,因而就往往忽略了其所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甚至“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等话语中所蕴含的极其伟大超越的智慧。  相似文献   
24.
随着社会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广大中小学生的"掌中宝",也成为老师"眼中钉",家长的"肉中刺"。关于智能手机在学校的去与留的问题,成了学校管理的最大难题,不知引起多少渲染大波。可是,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我们既然不能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自然就不能把孩子永远关进与时代隔绝的象牙塔里。作为教育者,我们要跟进时代潮流,要  相似文献   
25.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双重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可作双重阐释:一方面认为它是基于传统习俗的治理模式;另一方面它是理想型的自然社会。作为治理模式的“小国寡民”发展至今可与共和制下的宪政自由相衔接,体现出来的中庸之道正好契合了老子的自然无为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26.
在新闻王国中,市县报是"小国寡民"的弱势媒体,从业门槛低,兵力不足,战斗力弱小,新闻资源缺乏,在新闻创优方面与上级大报相比有着先天不足。然而,身为低端媒体的县市报如何在与上级媒体同台新闻创优竞赛中赢得一席之地,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把握大势,找准结合点,巧  相似文献   
27.
1.“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这种个性愈是高度发展,愈是强烈地被意识到,就愈不愿意哪怕是部分地牺牲它……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据此可以看出希腊城邦的特点是 A.小国寡民 B.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C.人民主权 D.轮番而治  相似文献   
28.
课堂回放 <(老子)五章>教学实录 师:鲁迅先生认为不读<道德经>,不懂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陈省身先生说:"我1943年至1945年在普林斯顿,常同爱因斯坦见面,也到过他的书房几次,他书架陈书不多,但有一本德译的<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何以有如此魅力,今天我们就通过课本所选五章来解读<老子>的部分思想,并探讨它对当今社会与我们的人生有何启示.  相似文献   
29.
老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其政治哲学深刻而丰富。他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追求“小国寡民”式的理想社会。他的政治哲学富有远见,超越了时代,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颇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意味。  相似文献   
30.
当今学术界对老子一些政治思想少有将其置于商周政治更迭以及统治背景下进行阐述,导致老子深刻的政治思想精髓未能得到应有的解读.老子的政治思想具有非常鲜明的指向性和特定内涵,那便是针对商周王朝更迭之际周朝家族的杀伐战争、周公及其后代进行的政治管理并由此而形成的周朝制度的批判.循此脉络,对老子的小国寡民、自然无为的政治思想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