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03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29642篇
科学研究   1011篇
各国文化   466篇
体育   1098篇
综合类   929篇
文化理论   198篇
信息传播   5302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288篇
  2022年   295篇
  2021年   236篇
  2020年   268篇
  2019年   316篇
  2018年   159篇
  2017年   336篇
  2016年   558篇
  2015年   1021篇
  2014年   2553篇
  2013年   2038篇
  2012年   2507篇
  2011年   3353篇
  2010年   2996篇
  2009年   2712篇
  2008年   3386篇
  2007年   2148篇
  2006年   2024篇
  2005年   1836篇
  2004年   2117篇
  2003年   2082篇
  2002年   1558篇
  2001年   1357篇
  2000年   1092篇
  1999年   374篇
  1998年   230篇
  1997年   200篇
  1996年   128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5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在18世纪经济迅猛发展的英国,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影响到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构建,感伤主义思潮随之出现。感伤主义文学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作家理查生和斯特恩深受当时诸多哲学家、伦理学家道德伦理观念的影响,在其代表作中或树立伦理道德典范,或剖析传递伦理道德观,劝善读者,成就了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992.
池莉小说《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对小人物成功地进行了“原生态”的写实描写,但却造成了人物形象的单纯化;作者从现实生活的物质层面出发,对精神层面的东西进行颠覆消解,虽然获得了大多数读者的共鸣,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平庸,淡化了文学反抗平庸的功能。  相似文献   
993.
《废都》是一曲游戏人生的悲歌,游戏爱情,游戏事业,游戏快乐,最终游戏人生。  相似文献   
994.
995.
看《山花》     
《山花》第9期的“黔地”栏目推出了盛慧的《夏天又来到了后赵圩》(短篇)。语言细腻却不拖沓、宁静而不沉闷,结构的编织与隐喻的展开巧妙而自然地贴合在一起,既有散那种“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漫不经心,也有小说构思中的“刻意”和精妙。作品的体介于小说和散之间,不少读认为是散,我则更倾向于称之为“散化小说”。  相似文献   
996.
“深得金瓶壶奥”——《红楼梦》借鉴《金瓶梅》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砚斋说《红楼梦》“深得金瓶壶奥”。《红搂梦》正是在继承和借鉴《金瓶梅》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融合贯通,革新创造,从而走向成熟,达到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高峰。  相似文献   
997.
彭达 《现代语文》2005,(4):14-14
她仰卧在床上,肩背被高高的枕头垫起,可依旧呼吸困难。她嘴张的老大,脸像墙壁一样惨白。床前,静立着看护她的人:大夫、护士、秘书、丈夫、念高小的女儿芳芳及揣着笔记本的记者。大夫俯下身仔细听了她的心跳,然后,缓缓地立起身,抬腕看看手表,向秘书投去一瞥,那意思是极其明白的。难道她就要这样去了?真有点不敢相信。她本是精力充沛的女人,她还没有过四十五岁,在中级领导层中,  相似文献   
998.
我从事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也算是有了不少的年头,似乎可以自谓是"作家"了.供职于教育界的文友,常盛情邀请我去给青年教师和中学生开文学讲座.这是个难题,因为我不知道他们有着怎样的阅读面.  相似文献   
999.
萧红的乡土小说十分尊重自己内心的本真感悟。她凭着对家园故土、东北黑土地文化及家乡“子民们”生存困境的本真描绘和在创造中自由自在的艺术追求,在众多乡土作家中独树一帜。可以说,故土情结玉成了萧红小说的成就,而她的成就又构建于她写家乡人的生存状态与生命挣扎。她自觉秉承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但与鲁迅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00.
《伤仲永》是宋代王安石所的借事说理的章。旨在以方仲永为例,阐述后天教育在人成长中的重要性。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后来“受于人不至”,最终“泯然众人矣”。方仲永所经历的变化,给人们留下了遗憾和沉重的思考,我们掩卷思索后不禁要问,这是谁之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