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4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常友 《生态文化》2009,(1):19-19
崔玉堂的生态摄影作品集《绿色的壮举》(赤峰市林业生态建设纪实),日前,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2.
吕伟超 《寻根》2009,(4):72-77
浙江,所谓东南形胜,风雅钱塘,大抵指的是下游一带,那如昆曲般的绮丽华美,直可从《武林旧事》、《陶庵梦忆》一类的笔记中慢慢找寻;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中游地区,则像是性灵的诗词,最宜在杂花生树的暮春三月浅斟低唱;唯有上游一带,因地处偏远,支流纵横,山川复杂,犹如众多飘逸的传奇,细说不尽。单说婺江上游,有一武阳川,夹岸多山,不高不低,众山间有一小平原,说是平原,其实也不过是稍为平整的丘陵而已,稻米、茶叶、桑蚕、金针、苎麻、灰鹅,  相似文献   
13.
蔡玲玲 《收藏界》2011,(8):130-131
一、关于"意境"的形成与内涵 我国的传统艺术和美学中的意境观念萌芽很早,先秦两汉的"立象尽意"说、宗炳的"畅神"说、谢赫的"气韵生动"说等都孕育着意境思想的胚芽。  相似文献   
14.
走在五台山今天的路上,是当代凡夫俗子们的荣幸.几多坎坷途,已入烟尘中.朝圣路上,再不需要遭受鞍马劳顿之苦,宽阔回旋的盘山路上,我们只需尽享山川秀丽美景.  相似文献   
15.
孙小华 《吉林教育》2007,(11):14-1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教育,民族振兴的希望是教育,教育的振兴在教师。在第23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给予我们以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更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责任感、光荣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6.
新西兰女作家路易曾经慨叹“中国有两座最美的小城”,其中一座就是那悠远的边城——凤凰古城。凤凰城以它的秀美与淳朴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更催生了京派作家沈从文的名作《边城》。其中的秀美山川和淳朴乡民交相辉映,作品中人物的欢乐和忧愁就仿佛一幅幅自然的风景风俗画,浓淡相宜,勾勒出最本真的人性美、人情美。沈从文曾经说过:“人心与人心的沟通和连接,原是依赖文学的。人性的种种纠纷,与人性向上的憧憬,原可依赖文学来诠释启发的。”沈从文通常从他熟悉的世界着眼,展现凡人凡事的生活细节和朴素的人类情感,虽然没有宏大、深远的历史烟云,…  相似文献   
17.
正农村虽远离城市,没有城市繁华,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大自然是我们的活教材、活教师,因此,作为农村科学教师,就要巧妙地利用身边熟悉的乡土资源,引领学生们走进神奇的科学世界。善挖掘,共享乐趣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那么,农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如何培养?关键在于挖掘身边丰富的乡土资源,变“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学海无涯乐作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农村学生身边处处是科学,四周都是值得探索的科学资源,如天天与他们  相似文献   
18.
愿笔笔生花     
孟新宇 《收藏》2014,(21):170-171
长期居住在山中,看惯了山野长岭大坡,树木绿叶红花。经常爬到一座无名的山上,往远处静静地看,面对着大山灿烂的阳光和宏伟的诗意,此时内心里高亢的情绪就会翻滚起来,总感觉山川草木里有一种伟大的东西深藏其中。我喜欢风景画,因为它是跟自然最直接接触的一种艺术形式,因为我深爱自然。在山中住着画画,每天一睁眼就能看见山岩变化无穷、草木恣肆发挥、云朵无影无踪,鸟声若隐若现、流水时缓时急、色彩忽明忽暗……常常发呆地想,怎样能像中国古代的山水大师  相似文献   
19.
周安庆 《收藏界》2014,(10):73-79
冠冕一代的清初大画家石涛,在中国传统艺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作为大明宗室靖江王朱赞仪之十世孙,尽管毕生经历坎坷,但凭藉坚持不懈的努力修炼,艺术成就卓著,与八大山人、石豁、弘仁并誉为画坛“清初四僧”。笔者现以石涛晚年创作的《金陵怀古图》册为例,对其这类山水画艺术做一探讨。石涛(1641-约1718年),为明末全州(今广西桂林)人,俗姓朱,名若极,出家后法名元济、原济,字石涛,号枝下叟、大滁子、清湘遗人、苦瓜和尚、耕心堂、耕心草堂、大滁草堂等。  相似文献   
20.
保定市古城东南,有一处明代祭坛遗址,为风云雷雨山川坛。它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清代雍正十年(1732年)进行过维修。明清两代,在这里进行对风云雷雨、山川、城隍之神的祭祀活动。祭品和祭祀礼节明、清有所发展。所供奉的物品从早期几只牛羊猪等牺牲到除牛羊猪之外的玉帛、各种谷物,种类随着朝代的推进也越来越丰富,对牺牲及祭物等的规制也越来越明确。祭坛的祭祀活动曾经发挥过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