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479篇
科学研究   32篇
各国文化   11篇
体育   25篇
综合类   24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8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菊香书苑     
《阳光搜索》2005,(12):62-62
《没有人知道我爱你》;《谁说青春不能错》;《关于上班这件事》  相似文献   
82.
具有"慈爱"和"禁止"双重功能的父亲文化形象,使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陷入"恋父"与"审父"的情感纠葛中,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态反映了现实中的女性依然笼罩在父权阴影中.陈染的小说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复杂的关系,父亲与成长女性之间既有人伦情感,又含有文化的象征内涵,因此"恋父"与"审父"同时并存.在"审父"的过程中,陈染的小说最终指明:女性要实现主体和自我的确立,就必须用理性力量破解和抗衡被父亲权威及其所代表的父权统治所宰制的命运.  相似文献   
83.
《当代体育》2010,(1):26-30
一个人要走多远,历经多少沧桑才会累;一个人要想多久,历经多少挫折才会懂?什么地方才是家,为了谁才留下?  相似文献   
84.
本刊讯你开微博了吗?类似的话语已成为现代人的口头禅。的确,微博的快捷性、广泛性和草根性赢得了市民的青睐。同时,这个网络新宠也为书店带来了潜在的营销价值。记者在新浪微博上输入书店这个关键词,搜索结果里出现了超过500位的相关用户。翻看了几页后,记者发现了一个特点:民营书店的微博比新华书店的数量要多、更新得更快、经营得更好、粉丝更多。随后,记者重点查看了西西弗书店、枫林晚书店、雨枫书馆、单向街图书馆、快书包等民营独立书店的微博。  相似文献   
85.
姚华的节令词共有42首,约占其《弗堂词》总数的1/7,涉及节气习俗10多个,题材多样,内涵丰富。有别于一般节令词惯于描写民情风俗和表现节日喜庆气氛,姚华的节令词明显游离于节日的狂欢之外,更多地表现出忧时念乱、自伤身世、思乡念亲等情感意蕴,具有鲜明的个人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86.
荒诞是加缪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加谬的散文随笔集《西西弗神话》对荒诞的产生、表现以及对待荒诞的态度作了详细阐释,是20世纪最具体系性的关于荒诞观念的文本。《西西弗神话》是理解加缪文学作品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87.
东西的小说是一种在虚无主义肆虐的后传统、后革命时代下的寓言化写作.<耳光响亮>关注的是1976年文化精神和家庭生活意义上的"父亲"弃世或出走之后,那些"时代孤儿"的成长过程和生存境遇.<后悔录>所关注的重心是主人公从禁欲到纵欲时代的"性"的磨难,从中可以看到后传统的人神主义禁欲文化和后革命的虚无主义纵欲文化对人性的异化和扭曲,以及个人良知在这种异己的、他律的伦理秩序和虚无主义的纵欲狂欢中的复苏和觉醒.  相似文献   
88.
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伊坦·弗洛美》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小说中人物身心的畸形象征着人物的异化;故事发生的地点--麻萨诸塞州象征着束缚、压抑人的清教传统;矿野和森林既象征个人与自由,又象征危险与邪恶;主人公的居所、季节等要素也各有其深刻的象征意义.丰富的象征意蕴加强了小说的深刻性和批判意识,也使华顿超越了自己.  相似文献   
89.
"何有"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示不同的意义."何有"最早见于《诗经·邶风》,即"何有何无,黽勉求之."在这里,它的意思是"有什么".  相似文献   
90.
本文对唐代“称父为哥”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作者首先对顾炎武、王力等人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所选择的思路提出质疑,认为研究此问题,必须从历史上来说明它所反映出的社会制度的实质,进而从特定历史时期,具体民族婚姻制度、民俗、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和影响等不同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