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5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主体性教育”曾经一度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它的旨趣究竟何在?值得作一番考量。所谓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主体是一个关系的范畴,只有发生了主客体关系的地方,才有主体。人成为主体,是在他同自然、社会以及他自身发生的主客体的关系中确立的。我们谈人的主体性,其用意就在于“把世界还给人,  相似文献   
62.
心理教育的核心旨趣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心理发展.正确认识心理教育与心理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的心理发展观,保持心理发展与心理教育之间的适当张力,是建构发展型心理教育范式的需要.  相似文献   
63.
作为基础性的母语教育,语文不仅是单纯的技术性语言训练课程,还是富有诗意质性、浪漫情致的人文性课程。"这门课程打破时空的界限,克服个人生命的有限范围,把师生引入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与百年之遥、万仞之遥的大师巨匠,与古代最出色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与现代一流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是陶冶人性、建构灵魂、完善心智、促进生命个体成长的过程。因而,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上,对话就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通过两者之间对话的相互作用,达到知识的生成、情感的生长和态度的培养,促使学生自动地汲取、自主地成长和自能地发展。  相似文献   
64.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筑基于文化的传统图形纷争而显,炳蔚凝资于乾,贲华雕色于坤,锦绣山川于长卷,此为象也.取象于夬,贵在明决,为后天为之用,意先天为之本,传统图形的表象转换为艺术设计语言符号,其意为设计之道,其绘画过程与设计作品陶铸情操,不然,观表不知其隐,识形而不知质,意古晦深,形今而浅,失其正纬,易以偏概全.故需盖其大意,宗经源流,影写古人当观其变,触类引伸,以达设计审美之彰显.  相似文献   
65.
对《蜀道难》艺术成就的推崇,前人几乎众口一词;而对其立意旨趣,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立足《蜀道难》的思想内容,结合其创作背景、诗人当时的创作状态和创作初衷对该诗的旨趣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6.
钞晓鸿教授:学术研究重视传承,但更强调创新。今天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汲取已有成果的精髓,尊重学术传统,领会学术旨趣,掌握研究方法,发挥研究特长与优势;另一方面,也要开阔眼界,学人所长,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在继承的基础上有  相似文献   
67.
科学知识在内容上具有客观性、确定性、普适性、单维性,科学知识的探究形式为因果说明、主客分离、客观方法;科学知识的表达形式为科学概念的操作性,科学判断的数学化,以归纳方式为主要的推理形式;科学知识旨趣体现在对自然的描述、解释与预测。科学知识的价值体现为科学的道德价值,科学的审美价值,科学的方法价值。科学知识独特内容、形式、旨趣与价值对科学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均有重要影响。科学课程开发不能忽视科学知识的知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8.
创造性作业指从对待作业的态度、完成作业的过程、作业的最终结果等方面与传统作业观完全不同的作业形式.创造性作业的旨趣在于作业从原来的规训性、控制性、惩罚性、确定性、重复性向探究性、创造性、开放性、享受性等品质的转变过程.实现这种作业形式需要教师对“创造性作业”的设计进行全面指导,需要打破学科界限、对课程进行重新整合,需要整体转变教学方式,需要教学评价重视创造性品质的测评.  相似文献   
69.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本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在中国现代史苑又新添了一朵夺目的奇葩,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史家与资产阶级史家的两种风格殊异的治史模式,他们在治史旨趣,历史观和方法论等层面大相径庭,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中国史学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0.
陶行知诗歌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36年萧三发表《中国的大众诗人陶行知》至今,陶行知诗歌研究时断时续70年,从题材内容到艺术旨趣,由政治和教育领域的价值意义到文学世界的还原,研究呈现出明显的特点。本文对陶行知诗歌研究的动态做一分析述评,力求重新认识陶行知的诗歌在新诗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作为重要诗人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