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36篇
科学研究   20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20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文保忠 《语文天地》2013,(19):13-14
何谓诗歌形象?诗歌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形象。何谓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古诗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岳飞《满江红》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位痛恨金人入侵,渴求建功报国的人物形象;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或塑造的人物形象。一、如何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1.抓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32.
在许多同学的写景文章中常常看不到"景",文中写的尽是去游玩的路上发生的事,或是吃了什么、玩了什么游戏、说了什么话语,等等。即使有的写了风景,也难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看到的优美的风景。因为通篇仅是景物的叙述。例如,下面两个句子:A.晚秋的天空是澄清的,山脚下的高粱成熟了。B.晚秋的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日光在空中  相似文献   
133.
永州之野的小石潭名以文显,永州司马柳宗元将自己的情思与才华融进小石潭里,诉诸在这篇《小石潭记》中。对于本篇课文的教学处理,教师大都以学习本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为教学目标,将解读文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发现小石潭景物的"乐"与小石潭幽深冷寂气氛引起的"悲"上。因此在解读教材备课、品读赏析授课中往往以这两处景物描写为主,忽略甚至无视几处"闲笔"。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的暗语言  相似文献   
134.
<正>【专题导语】纵观各类语文测试卷,品析细节题俨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但是,不少考生因缺乏必要的与细节有关的知识积累和联想能力,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鉴于此,我们特辟专题,谈一谈如何品析细节描写,助莘莘学子一臂之力。【知识导读】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或自然景物、某个场面等不被人注意的细小环节,进行具体、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节描写分量虽轻,容量却很大,在刻画人物性格、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深化文章主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正所谓:秤砣虽小压千斤,细微之处见精神。  相似文献   
135.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由于在词风上一改晚唐五代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所以,被视为豪放词之先驱,历来为人们所称颂。整首词不仅逼真地透过景物揭示“思”这种情感,而且丰富了“思”的内涵。概括起来,就是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的描绘了这不同寻常的“思”。  相似文献   
136.
袁昌仁 《云南教育》2004,(32):39-41
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第3单元作文练习:描写秋天景物。  相似文献   
137.
秋天的果园     
秋天到了,果园可漂亮了,红通通的苹果、黄澄澄的雪梨、月牙般的香蕉,裂了嘴的石榴,还有那圆圆的枣儿、红红的柿子,都摇晃着脑袋,着急地展示自己的成熟的一面呢。  相似文献   
138.
视野     
视野,眼睛看到的范围,即眼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生来视力就不好,再加上城市中的烟飞灰舞,在我眼睛可以看到的,只是模糊不清的影儿。别人说,去寻觅"阔"吧!开阔视野,人生本应如此。思索之后,我便来到了田野间,才发现,视  相似文献   
139.
当今的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堂常常是以所谓的理性的科学分析来替代从整体对文本的触摸,企图用推导数理公式那样来完成文学作品鉴赏的过程,结果不仅未能走进作品的内心,反而将一个鲜活的生命解剖成了一堆毫无灵性的碎肉,本文从文学的基本特征出发,强调在中外文学作品鉴赏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文学的情感性.  相似文献   
140.
闻锐 《教学随笔》2008,(3):53-55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叩关无童仆,窥室唯案几。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