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0篇
教育   77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3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城镇化建设的大潮中,受到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民俗文化的变迁日益明显,这在民族杂居地区尤为突出。广西兴安县华江瑶族乡的瑶族服饰文化、岁时节日民俗文化、婚姻习俗文化等发生变迁,皆因内源性动力、外源性动力和文化变迁的推动力所致。要做好民族杂居地区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应从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在城镇化建设中保持"乡村记忆"、实施文化扶贫政策、加强互联网数字化保护模式,以及将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2.
塔吉克族是以畜牧业为主的高原荒漠畜牧兼农业的亚经济文化类型的民族,他们正急迫地面临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型.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塔尔塔吉克乡散杂居塔吉克族的畜牧业发展为主线,以阿克库木畜牧专业养殖协会为案例,把塔吉克的经济体系放在民族文化大背景当中进行研究,寻找对策,为散杂居塔吉克畜牧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3.
语言和谐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国内外许多语言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研究民族杂居地区的语言和谐问题,有助于深入认识民族杂居地区语言与民族的关系;有助于促进民族杂居地区社会和谐发展;有助于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34.
民族杂居地区初中生书面表达问题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原因.抽样统计调查研究表明,学生书面表达中的语言问题的产生与学生的语感能力、其社会语言背景、其居住地有较为普遍的相关性.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感培养的研究.进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语言技能训练,加强教师的语言理论修养,提高教师纠正语言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5.
2004年9月,云南省昆明市行政区划调整后,五华区历史上首次拥有了农村乡:沙朗白族乡和白族、彝族、苗族等多民族杂居的厂口乡。新划入的这两个乡共有2所中学、11所小学,在办学中除了存在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简陋、师资状况和城区学校差距大等问题外.更主要的问题是农村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与课改的要求差距较大.校本教研难以开展。  相似文献   
36.
黔西北民族杂居地区民族种类支系繁多,语言、方言分布密集,多民族使用、兼用两种、三种或更多语言的情况极为常见,形成较为复杂的语言生态。上古时期,黔西北的语言生态格局便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经中古时期至元明清以来,由于族群的迁徙和融合,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语言生态格局。黔西北民族杂居地区的语言生态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种类型,即少数民族母语强势型双(多)语类型、汉语强势型双(多)语类型和少数民族母语濒危型双(多)语类型。  相似文献   
37.
采用父亲参与问卷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考察了民族杂居区青少年的父亲参与与自我同一性现状及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民族杂居区父亲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他们更关注对孩子的支持与规划、鼓励与表扬,而较为忽视对孩子的日常照顾和管教约束;民族杂居区高中生较初中生同一性有了明显的变化;父亲参与的四个维度均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中的意识扩散和总体扩散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中的意识获得和总体获得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8.
分析了前人关于教师职业社会化的研究成果及其局限性,认为民族杂居区农村教师的职业社会化发展的“瓶颈”是“教师职业继续社会化停滞”,并从心理学的角度结合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职业继续社会化的心理规律,深入探讨西部民族杂居区农村教师职业继续社会化的问题,依然具有较强的现实需要,也还有较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39.
本文以乌江下游民族杂居自然村落——小王村为个案,以人类学田野调查视角,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杂居山区劳动力外流概况及其动因,探究了劳动力外流对民族杂居山区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不利因素。调查发现,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促进了民族杂居村落的社会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利因素,影响民族杂居村落的社会和谐与稳定,笔者认为,发挥优势,化解矛盾,变不利为有利,对构建民族和谐社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0.
作者以乌江下游民族杂居山区村落——小王村为个案,试图通过分析其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打工族,来揭示少数民族杂居山区劳动力外出务工所带来的民族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文章认为,打工族的出现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结果,也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