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44篇
科学研究   19篇
各国文化   19篇
体育   27篇
综合类   119篇
文化理论   14篇
信息传播   5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古典文献中多有“鸡栖”“鸡栖树”“鸡树”等说法,但是这些说法因文献不同,上下文含义不同,意义也难免有差异,很多时候甚至大相径庭.如今,很多人甚至文史或者文献学学者,也虎古典文献中的“鸡栖”“鸡栖树”“鸡树”简单地理解为“鸡栖于树”.早先,有学者在《中华读书报》上发文,引用杜甫《恶树》和《三国志》“鸡栖树”典故,认为自古就有养鸡于树之法,最近,笔者又见学者在网络上普及“古人为何把鸡养在树上”的常识,亦用《三国志》中“鸡栖树”之典.岂不知,这是望文生义,如不加以澄清,可能会误导公众,笔者以为有必要为此一辨.  相似文献   
22.
史研究相互渗证多借助地理,但若缺少实地查考,也易致误断,陆游,钱谦益谈论杜诗,均存例证,据花蕊夫人《官词》作实地探究,足以表明作应属王建妃,不当是孟昶妃,实地查考更能判定《蜀道难》与《蜀道易》,俱符合蜀道实际情况,根据竹王,竹郎祠存在的地域,足以明了范晔误将竹王与夜郎侯相混同,实地参证史,还应注意同名地域的存在。  相似文献   
23.
彳亍 《现代语文》2004,(12):6-6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出生在公元712年杜甫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族,自幼便接受了儒家思想和诗学传统的双重影响杜甫从小就好学,7岁时已能吟诗从20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10年以上的漫游、先是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在漫游中,他结识了不少当时的名流,和诗人高适、李白都结下了终生的友谊,也开阔了眼界。  相似文献   
24.
近体诗对于对仗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但在唐诗中,特别是精于诗律的诗圣杜甫,在其创作的近体诗中,却有大量不守成法的变例。这些变例,为近体诗的对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影及后代诗坛。其主要形式有全首对仗、全首不对仗、首联亦对仗、尾联亦对仗、单联对仗、偷春格、隔句对、错综对、当句对和流水对等10种变例。  相似文献   
25.
杜甫《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的系年是有争议的。宋人黄鹤订为广德二年夏成都作。清人朱鹤龄认为是大历四年夏在荆门附近作。据考,均难以成立。根据对诗中所描写的自然景色,以及通过“黄牛平驾浪”,“巫峡将之郡”句对李十四布行踪的考证,可以断定该诗是诗人于大历三年夏在夔州Xiang西草堂所写。  相似文献   
26.
杜甫的形象不只是忧愤情深广,也有喜悦的一面。杜诗言喜者,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为国而喜;为民而喜;因家人而喜;因友人而喜;因生活而喜。杜甫的“言喜诗”常常是悲喜交集,喜忧参半,反映出时代的特点。  相似文献   
27.
杜甫的诗在记录社会时代风云的同时,还时时反观自我、抒发自己的情怀,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从杜诗中可以看到青年杜甫的豪情壮志和老年杜甫的多病凄苦,读到他的理想、他的忧患以及他无可奈何的隐痛。可以说,杜诗不仅是反映唐代社会生活的“诗史”,也是一部表现诗人自我心路历程的“心史”。  相似文献   
28.
绳传冬 《职业技术》2006,(20):83-84
本文从李白、杜甫所生活的不同时期缘起,阐述了二人不同的创作道路,并以二诗为由,比较论证了同一题材所产生的“两种风格别样情”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9.
学问一直为历代诗人所重视,“以学问为诗”却是在宋代形成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杜甫杜甫首先以赋笔写诗和以议论入诗,从而打破了中国诗歌传统的审美体系,开始关注诗歌中的学问典故、字词韵律。韩愈、李商隐为唐人学杜诗最有成就的两位诗人,他们的创作、诗学观直接影响了宋诗“以学问为诗”的形成,“以学问为诗”便在西昆派(以典故为诗)、欧阳修(化用古人诗句)、王安石(以史料入诗)等诗人努力下,到苏轼、黄庭坚达到成熟。特别是黄庭坚的诗学理论的提出,从而使“以学问为诗”从一种单纯的诗歌技巧上升为诗歌创作观。  相似文献   
30.
读一千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心中便有一千次不同的感触:触草木为之含悲的“安史之乱”的国度,感风云因而变色的苦难人民。其中,尤其是“娇儿”的身影始终挥之不去。在他“恶卧”的苦苦挣扎中,让我们更加立体真实地审视了那场毁灭性的战争,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