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1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66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由于网络写作平台的开放性与匿名性,武侠小说创作领域出现了大量女性作者。在她们笔下,女性角色摆脱了传统武侠小说中男性附庸的地位。同时,女性作者对原有男权主体的武侠世界进行了解构,通过女性的独特视角观看世界,展现对人生的别样感悟。这些都给武侠小说带来了新的元素,并吸引了一批原本回避武侠题材的新读者。  相似文献   
82.
金庸作品独特的哲学价值和武侠思想与《周易》的影响密不可分,小说中复杂的文化、社会、历史、兵法及艺术等,莫不依"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衍生发展。文章以"倚天屠龙记"为例,探讨金庸武侠思想的正与邪、武功追求的阴阳平衡、岛屿生活和人生梦想、精通医术和治病救人、感情矛盾和追求境界。在生成演化和文化传承中,"天人合一"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相似文献   
83.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骑士文学与武侠小说中都活跃着各类公众人物,并扮演着相应的社会角色。公众对公众人物进行基于崇高期待的行侠角色的假设或基于才资期待的尚武角色的假设。公众人物则通过借助于首因效应的形体形象或借助于晕轮效应的人格形象这两种方式,双管齐下地展现自己的角色形象。  相似文献   
84.
老舍创作的短篇小说<断魂枪>,无论在艺术构思的精度和思想挖掘的深度方面,还是在语言运用的纯熟度方面都已经达到了极致,在老舍毕生创作的短篇小说中,堪称扛鼎之作.<断魂枪>作为一篇武侠小说,涵盖了武侠小说的基本元素.小说展示了中国武侠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武学终极追求.武学是一种修行、一种领悟,追求的是一种人生境界,这种境界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体认与参悟.  相似文献   
85.
武坛动态     
《武当》2012,(5):4-5
2012首届中华武侠文化节成功举办3月23~25日,由中国武侠文学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华武侠文化节在成都隆重举行。参加本次大会的有少林、武当、峨眉、崆峒、青城山、昆仑、梅花  相似文献   
86.
在侠的起源问题上,可谓众说纷纭。截至目前,归纳起来,大致有七种说法,即侠起源于士说、侠起源于刺客说、侠起源于诸子说、侠起源于民间说、侠起源于原始氏族的遗风说、侠起源于神话原型说、侠起源于某种精神气质说,但都存在着一定缺陷。对以往七种起源说逐一加以批判,对于进一步厘清侠的起源问题,深化侠文化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7.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侠义精神中,侠是指他们的行为特征,义则是他们的道德追求和行为准则。侠和义融合成侠义精神,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88.
云崽子 《音乐世界》2014,(21):90-93
“演完音乐剧之后,觉得自己更加的放开了一点。现在更真实,没有那么多拘束、那么多束缚。” 在前段时间上映的电影《四大名捕大结局》中,胡夏深情献唱了该片主题曲《无情》。《无情》依然延续古风词曲现代融合的风格,歌词颇有意境,曲调朗朗上口,将宏大的武侠豪情和细腻的爱恨情仇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歌曲由丁丁张作词,陈嵩谱曲,传递出一种“相爱无言,岁月蹉跎,看江湖流转,感雁行马鸣”的武侠柔情,一种“道似无情却有情”的深沉迷离之感跃然纸上。而对于胡夏,这首歌也充分将他干;争清透的身线与歌曲的柔美大气很好地契合在了一起。关于这酋歌曲,胡夏也做了自己的解读,他说:“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他日了却爱情,似是无情,最是有情。”  相似文献   
89.
《出版参考》2004,(2):15-17
武侠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坛的勃兴,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从20世纪50、60年代在港澳台发迹,到80年代在内地蔚然成风,影响了一代人的阅读习惯。以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为代表的武侠小说作家赢得了大量的追随者,尤其是金庸,他的作品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重印,被搬上荧屏,而且他俨然已经跳出武侠世界,变成了一个文化偶像,颇有一言九鼎之慨。这其中的道理究竟何在?在武侠文学烹油着锦之盛的背后,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武侠小说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很有后手不继之忧。这些大家之后,我们再也看不到武侠小说创作的胜景,没有一部提得起来的武侠作品。这其中又有着何种机缘?21世纪、我们还需要武侠文学吗?就此问题,我们请北京大学的几名武侠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进行了一次对话。  相似文献   
90.
李康 《传媒观察》2006,(3):46-47
广播综艺节目,顾名思义是综合艺术的“广播版”。它将学、音乐、戏曲、曲艺、电影电视等艺术通过广播载体的再加工传播开去。字和声音是两大要素。它是在听觉化思维影响下进行的思维活动,是“字(学想象力)+声音(播音、音乐、音响等想象力)”的完美结合,浸润了听觉化的最大想象空间,是想象力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