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5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25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21篇
信息传播   8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是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时期 ,也是美国积极准备对外扩张建立世界强国的重要时期。体现美国理想主义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门户开放主义 ,极大地加快了美国向远东地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扩张的动机。中国在远东具有重要地位 ,研究中国对美国制定有利的对华政策很有必要。所以 ,进入 2 0世纪后 ,美国的汉学研究逐渐成为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代名词。汉学研究机构的纷纷建立二十世纪初 ,美国对中国的认识仅限于书本 ,有两种不同的认识 :一种是欧洲启蒙运动所描绘的理想化的中国 ,另一种是 19世纪所接触的落…  相似文献   
82.
本访谈力图呈现罗哲海与其时代之间的多元关系,除了对罗哲海教授的生平进行了梳理之外,通过对Universismus与主客体分裂的分析,将中国哲学的观念放置在当代的哲学脉络下予以讨论,重新检讨这些观念的流动、变化,从而揭示出这些源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哲学观念所具有的广泛潜能和世界性意义。不论是基于自我与自主思想的儒家伦理学,还是儒家思想看待“克隆”的方式,抑或是儒家伦理学对于人权的贡献,都可以看出罗哲海试图从当代的立场、观点、方法,乃至问题意识出发,使得作为传统资源的中国哲学不断被激活的努力。  相似文献   
83.
为汉语一辩     
汉语作为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几个世纪以来在西方学界所经历的曲折命运却难以让炎黄子孙乐观。中西比较文学的先行者,美国汉学家刘若愚对汉语特性及其本质的深入研究无疑为扫除西方学界对汉语的偏见作出了卓越贡献,不仅如此,他对中西语言观的深入开掘还为中西比较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新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84.
21世纪以来,国内研究王安石的学术思想大体沿袭两大学术思路,一是“宋学”路数,占主流;一为“汉学”进程,是非主流。二者各具特色,互有得失,共同形成了又一研究高潮。但是,二者皆以残缺不全的对象“荆公新学”误读了历史真实的整体对象——“王学”。所以,刷新研究对象,重置“王学”的研究平台,堪为尽善尽美的出路。  相似文献   
85.
通过近几十年来西方学界在中国研究中对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论述及价值视点的流变的考察,将这一学术脉络置于西方自身的理论传统之下讨论,以观察中国研究对西方学统的依附关系以及其基于不同学术传统的转向。  相似文献   
86.
论文在汉学主义视阈下,以2013年至2015年间 《中国翻译》杂志翻译理论专栏发表的15篇本土译论研究论文为基础,探索中国本土译论构建的问题,发现中国本土译论构建存在专业细化程度不高、团队合作意识不强、理论争鸣意识不足、国际传播机制缺失、学术批评不具体等五个问题.  相似文献   
87.
美国传教士卫三畏是19世纪初期来华传教士中的先驱人物之一,他具有传教士、翻译官、外交官等多重身份,是近代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同时,他还把中国研究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化来进行综合的研究,成为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先驱者,也是美国第一位汉学教授。他编写的《中国总论》,是美国汉学开端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88.
清代汉学与书院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现象,其规律表现为:互动的过程为从自发到自觉,互动的特点为从对峙到融合,互动的作用为从分离到并进,互动的结果为从殊途到同归。这种清代汉学与书院的互动规律对当代教育与学术的发展亦有相当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9.
清代学术持续两百余年,介于宋明学术与现代学术之间,处于中国学术从古代走向现代的前现代阶段.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与学术史的最后形态.清代学术作为一个过渡性的阶段,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有学术而无思想的时代.作为一位在中国古代学术史研究领域成就斐然的学者.冯友兰从"纯哲学"的角度.对有清一代的哲学史和学术史进行了总结与评价.其中.他与大多数人一样,都认为清代汉学在哲学思想上贡献无多,其方法学亦失之烦琐冗长.但是.实际上,清代学术除了在方法学上有其科学性之外,在其哲学义理与经世意向这两方面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蕴舍.清代汉学代表着一种不同于前人的思想形态和研究范式的诞生,仅仅从宋明道学的立场和"纯哲学"的哲学史范式,不足以管窥清代哲学思想之全貌.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