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1276篇
科学研究   67篇
各国文化   38篇
体育   109篇
综合类   87篇
文化理论   14篇
信息传播   1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月宫中玉兔捣药之神话传说的滥觞,可能是在两汉时期。汉画像中的兔有两种常见形象:一为画于月中,以代表月亮和阴,常作奔跑状的月中兔;一为常出现于西王母图像或仙境图像中的捣药玉兔。原本属于不同的系统,且形态、功能和意义亦不同的两种图像,在流传的过程中,可能因神话传说常见的混同与借用,遂使得月中出现了捣药玉兔的说法,更因此而形成月神话传说的一种定式,并由此影响着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月宫奇幻世界的想象。  相似文献   
992.
佛教自东汉年间传入中国,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在译经写经以及弘扬佛教教义的过程中与汉语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进而产生了许多汉语新词新字,许多衍生词汇中也带有了佛教色彩,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促进了汉语词汇的发展,产生了诸如双音化、多音化趋向等语言现象,更为后世的翻译、不同语言互相交融树立了范本.佛源词汇的产生、发展有众多不同的方式,本文旨在从佛教汉传过程大致发展历程,尤其译经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对佛源词汇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993.
试论《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子”字后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汉》中“子”的处理根据读音分为实语素“子”和后缀两类。后缀是“子”的虚化用法。虚化“子”从共时角度来看具有层次性,从历时角度来看具有渐变性,前者反映后者,后者又是前者的根源。“子”的虚化分析建立在对83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语料统计的基础上,由现状的分析溯源到历史的产生和发展,提出考察虚化的三个标准:词义的泛化、虚化,结构的固定化和语音的弱化。共时研究和历时考察的目的是对辞书编撰中“子尾”词的释义和分类处理提供规范标准。  相似文献   
994.
王荣荣 《考试周刊》2015,(11):187-188
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教育上自2006年开始全面实施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这里的双语主要指民族母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如何让民汉幼儿更好地交往,是双语幼儿园中一个重要话题。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新疆双语幼儿园中小班民、汉幼儿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从幼儿园环境创设、游戏及家园合作等方面促进民、汉幼儿的交往。  相似文献   
995.
随着中日科技交流的日益频繁,如何灵活运用已掌握的日语知识,进行准确而熟练的科技日语翻译,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科技文献为例,结合科技日语的特点,探讨了科技日语日译汉的翻译方法及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996.
“龙”的形象产生由来已久,追溯上古时期已可见其雏形。在汉代,“龙”的形象已作为汉画像砖石墓中不可或缺的题材。南阳地区的汉画像石“龙”形象题材丰富,造型灵动。作者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外部形态的分类等方面做了综合的考证,使用图像学和符号学的方法,总结出该地区“龙”形象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997.
维汉熟语中大都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因而对形象的理解和处理是熟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通过探讨维汉熟语翻译中形象处理的方法和技巧,指出翻译中译者应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方法,力求做到形意兼备,使译语达到与原语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998.
本文认为从高本汉1923年提出谐声原则起直到当今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现代音韵学理念下的上古汉语单声母系统研究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人物分别是:(一)第一阶段:高本汉、王力;(二)第二阶段:董同龢;(三)第三阶段:李方桂、黄侃;(四)第四阶段:甲派:龚煌城;乙派:郑张尚芳-潘悟云.此中(一)(二)与(三)(四)两个阶段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即前者主要用谐声分析法和历史比较法求证上古单声母,后者主要用等韵分析法和汉藏语比较法求证上古单声母.认清这四个发展阶段的方法与贡献有助于推进上古汉语声母系统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9.
汉画像是中国汉代先民留给后人巨大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前辈们通过对汉画像的研究,概括出汉画像的题材谱系:天文图像、升仙图像、历史故事图像、祥瑞图、战争图、狩猎图、庖厨图、乐舞百戏图。在这些纷繁复杂的汉画像中,表面的太阳、酒杯、酿酒、对酌体现着尼采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深层次地对生命的肯定与对生命的迷狂更加体现着理性的日神精神与非理性的酒神精神。  相似文献   
1000.
汉画像石不仅是中华艺术瑰宝,还是汉代建筑的重要构件。用画像石构建出的汉代特色的建筑形式,有着那个时代独特的构成模式。如墓室、祠堂的构成类似积木构成方式,部分祠堂则采用屏风式构成方式;石阙的构成类似魔方式;石棺椁构成类似盒式构成法。这些构成模式堪称立体构成的典范,并且具有明显的中华民族特色,是不可多得的现代立体设计教学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