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76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沈义父主张作词要协音、字雅、字隐、意柔。协音,立足于诗词分疆,强调不可把词写成诗。字雅,是对雅俗的美学取向,是倡雅弃俗在用字上的体现。字隐,是对隐显的价值取向,主张词在用字上应该隐而不露。意柔,是讲词在运意时要柔婉而不豪放。协音、字雅、字隐是讲词的用字,意柔是讲运意。总之,沈义父的作词标准是讲下字用意的法则,即作词应以“乐府雅词”为标准。周邦彦的词最符合这一标准。  相似文献   
52.
汉字与它记录的词,有的对应,有的不对应,其中的异体字,在使用过程中有分有合,情况相当复杂。本文以“沉”与“沈”、“間”与“閒”为例,探索这两组字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动因,提示阅读古籍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3.
沈纮是上海东文学社培养的优秀日语译者。他翻译的大量农学和教育方面的日语书籍文章,对于清末中国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农业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清末国人翻译日本书籍热潮的一个缩影,沈纮的译介活动及成就展现了上海乃至全国的东文学社所培养的日语译才在清末日书汉译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54.
杨同桂的《沈故》是其撰写《盛京疆域考》后剩余材料集成,因而呈现了庞杂而零散的特点。《沈故》共205条,除了大量的地理故实记载外,还记录了清代盛京地区风土民俗事象,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民俗观念等。《沈故》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清代东北地区的民俗生活现象,对当下民俗事象起源与流变的研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5.
任昉晚年作诗“欲以倾沈”,此举关涉多方面复杂的历史因素:齐、梁时期“文笔”观念的演进是大背景,促进了任昉“诗”、“笔”观念的转变;齐、梁之际新旧诗风的嬗变,为任旷在客观上创造了“倾沈“的条件;任昉所倡导的“竞须新事”之诗风在任昉去世后仍然持续风靡,又透视出任昉对昭明太子文学集团的深度影响.任昉在诗歌创作上的“倾沈”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从中可清晰见出齐梁文学发展、演变的内在动因与脉络,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56.
近现代杰出出版人的企业家精神,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普遍性在于出版企业家从属于民族企业家阵营,必然具有同时代企业家所共有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进取精神、爱国精神、契约精神、冒险精神、献身精神等。同时出版人的企业家精神也有其特殊性,那就是满腔的人文情怀和强烈的文化追求。出版企业家对出版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企业家精神的彰显重在行动。当今迫切需要继承和发扬近现代出版企业家以文化为本、敢于担当的精神,需要营造出版企业家精神回归和张扬的社会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57.
秋天已经变成了冬天.但我的心情还停留在秋意里。这并不是因为我特别喜爱秋天.而是由于在秋天里生活了那么多日子.已经养成了习惯——一如秋天到来时我仍然觉得还是夏天一样。  相似文献   
58.
我的好朋友     
沈可心 《阅读》2010,(3):26-27
提起我的好朋友,一种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她,就是李红。说起李红的“三大特征”,我应当向你介绍介绍,不信,你看看吧!  相似文献   
59.
六朝吴兴沈氏文化大族由武力强宗演变发展而产生.南朝齐、梁时期是沈氏由武力强宗向文化大族转化的主要时期,这个转化集中表现在沈约身上.前有东晋和东晋以前的沈氏文人、南朝宋时的沈氏文人,除沈麟士等隐士外,余均从武为官;沈约由宋起家,仕至梁代已官极品,最终未能进入最高统治集团——“台司”,因为他是个道地的文人了;后有陈代人才济济的沈氏文人,儒学以沈不阿、沈不害为代表,文学以沈炯、沈君游为代表.史家评说沈炯因为适逢乱世,故而才能未尽发挥;他颠沛流离的一生,造就了他激昂、悲壮、清凄的风格,留下数量不多却是精品的作品,对于齐、梁作文风来说,沈炯的作品是明珠,而后者却是鱼眼,不可作等量观.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