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8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上海仁济善堂对外地的灾荒进行赈济的历史由来已久,清朝时期的义赈,更多带有民间自发色彩。民国时期,民间的赈济活动与国家意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政府机构相比,民间慈善团体在赈款数量、工作效率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2.
嘉靖七年(1528)下半年开始的农业大灾荒和其他灾异的频现,对因信道而一贯敬天的明世宗而言,有着格外强烈的心理影响,所以明世宗在嘉靖八年(1529)正月诚心因灾求言于群臣,以求革除当时政治中的诸多积弊。因灾求言促成了嘉靖八年(1529)初的大力改革,使得当年成为嘉靖前期改革亮点颇多的一年。这不仅有助于嘉靖七年(1528)大灾荒引发的临时财政危机的缓解,还产生了不少影响此后多年的改革成果。不当忽视这类颇具偶然性特点的除弊举措。它是明代皇帝常因灾求言而大力革除弊政以收一时之效甚至某些长远之效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33.
“砂布鞋”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已经十多岁的我,一直没有一双属于自己的鞋。对此,今天的年轻人恐怕难以置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当年,我家住在嘉陵江边的一个小镇上,靠父母在码头上做装卸工的微薄收入维持全家的生计。那时,普通人家的大人孩子穿的鞋大多是自己做,可我母亲干体力劳动是好手,却不会针线活。我家孩子多,那几年正处于"灾荒"  相似文献   
34.
近代的河南是灾荒频发之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对影响河南较大的水旱灾害进行了资料整理和分析研究,取得了包括资料在内的专著10余篇、论文20余篇的可喜成就,但是,由于以往研究多局限于水旱灾害,对与河南关系甚大的蝗灾、疫灾等关注较少,且论述多集中在灾荒状况、原因、影响等基本的描述层次,研究深度不够,因此,无论从研究对象、资料运用和开挖、深化研究等方面仍有进一步展拓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35.
晚清灾荒就其成因而论,一是生态环境破坏,二是政治腐败与战祸频繁,三是御灾物质条件不足;论及影响,则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经济衰退,二是政治腐败,三是社会动荡,四是抗外乏力。我国是一个灾害频仍的国度,因此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6.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灾荒的防治工作,并在科学分析灾荒形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对策,帮助群众缓解或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也为中国的减灾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37.
作为河南人,还原1942年河南受灾饿死300万人的历史,刘震云萌生创作,但小说中被采访者呈现模糊或冷漠叙述,这又与河南多灾的背景及灾民身份有关,在此基础上刘震云用农民立场、民间视角、调侃口吻连缀文本。当小说进入影视,沉闷与血腥的画面让人们对"饥饿"有更深的视觉感受。在小说与电影两种视角观照下,更能理解河南人的性格。  相似文献   
38.
杨达毅 《贺州学院学报》2011,27(1):17-20,38
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在现代社会保障学语境下对民国时期灾荒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中共在这一时期的救济机制展开的深入研究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对慈善事业、战乱以及难民等问题的长期关注,使得这些问题的研究向更加微观和更趋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不足之处是,史料的挖掘尚欠深入,某些术语的表述有待商榷,研究人员相对要少且缺乏有效的交流。  相似文献   
39.
40.
频发的自然灾害、恶劣的渡江环境和惨烈的战祸兵燹造成大量缺衣少食、无家可归的灾黎难民,近代镇江迫切需要慈善事业进行急赈与其他形式的救济。近代镇江的经济繁荣为慈善事业的善款提供了经济来源。中西慈善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则进一步催生了近代新型慈善组织。镇江社会慈善事业由官办转为依靠义捐作为主要渠道,反映社会基层的自治化趋向,亦使地方利益和地方意识由此强化。慈善捐助者涉及社会各个垂面,而商人则成为社会慈善的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