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教育   42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2010年12月16~18日,陕西师范大学与深圳市教育局主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基础教育研究院与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深圳教育论坛——教育国际化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全国中学高效课堂案例研修展示邀请赛暨颁奖大会”在深圳举行,虽然时间短节奏快让人感觉紧张,但是形式多内容丰更让人精神愉悦。对我个人而言,收获的不仅是奖...  相似文献   
32.
我们将包容性创新定义为一种使普通大众受益的创新,这既是一个过程,亦是一种表现结果。包容性创新关注的核心是弱势群体(或称边缘群体)。经过对国外的一些案例进行总结,可以将企业包容性创新定义为企业对新思想的发展和实践,旨在通过创造更多机会提高普通大众的社会及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33.
2007年修订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第二课“圣雄甘地”第二目给出一幅甘地拄杖在田间行走的图片,图片的解说文字如下:“1946年8月。为了平息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的暴力冲突,75岁的甘地拄着拐杖前去安抚各派教徒。  相似文献   
34.
本文运用史学研究的比较法,首次对二十世纪前半期东方民族主义思潮中的甘地主义和凯末尔主义的经济思想部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异同及其产生的根源,并对其进行了简要评价,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东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35.
甘地的非暴力学说深刻体现了苦感文化的精神,苦感文化成为其理论源泉及实践动力.甘地正是深受印度传统苦感文化的影响和感染,在殖民主义强大的暴力机器镇压之下,却能安详地坐在纺车前,深思印度的前途和出路.无论是在甘地的衣着、生活上,还是在他的非暴力主义学说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都秉承着印度苦感文化的精神,也对印度苦感文化和印度的独立作出了贡献.因此,他不但是苦感文化的集大成者,将苦感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而且也被尊为印度的国父.  相似文献   
36.
《新闻世界》2007,(3):42-42
据《星期日电讯报》日前报道,所谓食色性也,曾领导印度非暴力不合作的被称为“圣雄”的甘地也难逃这一法则,他曾与一位美若女神的美女作家萨拉拉德维·克奥德丽有过一段令人唏嘘不已的恋情故事。  相似文献   
37.
印度民族独立自主地位的获得,是国内外多种因素促成的,就印度国内来说,则是以印度人民革命暴力为主导的合力促成的结果。作为政策手段的非暴力主义在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更多是负面的,在很大程度和范围内影响了印度人民以革命暴力争取民族解放的进程。而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原则和宗教哲学信仰,非暴力主义对于人类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建设无疑具有永恒的道德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8.
在尼赫鲁执政时期,由于受甘地非暴力思想的影响以及出于对印度现实条件的考虑,印度始终把军事力量的发展置于次要地位.然而,随着印度在中印边境战争和印巴战争中的失利,印度的国防政策也随之转向,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来,印度将保持最低核威慑作为其国防政策的基础.这表明印度今后将会毫不犹豫地继续走核武器的道路.  相似文献   
39.
甘地的非暴力主义与当代国际恐怖主义都含有民族主义性质和带有宗教色彩;但在道德伦理上却具有爱与恨、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40.
甘地主义与印度乡土文学之问关系复杂。甘地主义不是文化学说,而是切合于印度社会实际的政治学说。其将乡村与城市对立起来,乡村代表着印度的真理和尊严,城市则是殖民主义的产物,是城市破坏了印度社会的基础。印度乡土文学作家并没有盲从于甘地主义,其作品主要表现的是农民的现实生活、处境和命运,关注的是乡村世界在城市文明的侵袭下所发生的变化。乡村是文化乡村,被赋予了“精神家园”的色彩,这是同时期印度乡土文学创作中的普遍现象。是作家们的一种自觉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