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5篇
科学研究   31篇
各国文化   28篇
体育   34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31.
张科 《文化交流》2011,(12):42-46
2011年11月8日清晨,我打开电子邮箱,发现在上海一家报社工作的朋友给我发来了日本藤泽市海滨的聂耳纪念碑图照,并有蒋孔阳先生在1981年5月访日后写的《聂耳纪念碑——访日杂记》一文影印件。朋友真的有心,我仅问过他有无关于聂耳的图文资料。他知道很少有人去写聂耳在浙江的事儿。  相似文献   
32.
近日,北京街头出现了一幅幅名为《意向中国》的招贴画。画面上,古罗马的大卫雕像和中国的秦俑塑像相映成趣。从2006年1月开始。继法国之后,西欧另一个明古国意大利,也在中国举办为期一年的化年活动。除了这幅寓意深远、构思新颖的招贴画外,“2006中国意大利年”可谓出手不凡。  相似文献   
33.
别惹伊布     
在未来,如果有人要为伊布做一个像亨利那样的雕像的话,那会是什么样的造型呢,是2004年欧洲杯对意大利队的那脚天外飞仙?还是他上个月对阿罗尼卡那一耳光时的刁钻怪异,或者当年对科尔多巴那一记石破天惊的黑虎掏心?  相似文献   
34.
八卦新闻     
卡戴珊家族的三姐妹一同上阵,为某知名品牌的牛仔裤拍摄广告,大尺度写真,展示完美身材。去年8月份,科比被控在圣迭戈教堂伤人一案,终于有了结果,因证据不足,圣迭戈检察机关免于对科比提起诉讼。当时,一人因为拿手机对在圣迭戈  相似文献   
35.
庞旸 《百科知识》2012,(22):58-59
正南达科他州是美国中西部平原上地势较高的一州,过去曾是美国印地安人苏族的聚居地,现在仍有大约3.3万印第安人居住在保留地,从事农业和畜物业。它也是美国被称为边疆带6州中的一个州。南达科他州黑山地区有个拉什莫尔山,巨大花岗岩上雕刻着华盛顿、杰弗逊、林肯和  相似文献   
36.
印度南部丛林中有一种奇特的草.它天生具有一种伪装的本领.长出的叶子酷似眼镜蛇正在昂首远望。整株草的颜色也与眼镜蛇的肤色十分相像,在山风的吹拂下,株体还会不停地摆动.好像眼镜蛇在伺机行动。因此,当地人叫它毒蛇草。  相似文献   
37.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教师成为教育的化身,好像教师就是教育,教育的问题就是教师的问题。教育发展的滞后性和不平衡性导致诸多教育诟病,个别教师有悖师德的行为被炒作为教师的群体行为。曾经“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被丑化为“眼镜蛇”。教师成为扭曲价值下的“替罪羊”。这种扭曲的社会价值观破坏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使得教师难以产生真正的心理安全感,进而导致教师因不敢管而不作为或在班级管理中实施“冷暴力”。这给学生、社会和教育都带来严重危害。愿社会还教师一个真实、“清白”的形象;愿教师在安全的环境中为教育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38.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选自《伊索寓言》,这则寓言的结尾说:"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重视的人。"我认为这则寓言不仅告诉了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则寓言我们可以窥探到古希腊神话中萌生的人性意识。文学是人学,艺术的每一个毛孔都透射出了人性的光辉。对人性的探究,是西方文学自始至终都坚持的一个主题,其中贯穿着深沉而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9.
自私的麻雀     
一座大山里住着一只麻雀和一户居民,麻雀靠捡食居民扔在地上的米粒为生,两者相安无事,可田鼠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平静,田鼠和麻雀开始争抢米粒。为了抢夺米粒,麻雀好几次在半夜起来,可这样努力它还是输给了眼疾手快的田鼠。麻雀心想,一定要找个机会除掉眼中钉。机会终于来了,一条饥饿的眼镜蛇来到了这里,田鼠变得十分惶恐不  相似文献   
40.
可怕的眼睛     
这是个悲怆而真实的故事。数年前,美国学者科恩伯格独自一人来中国出席一个国际性的环境保护会议。会议结束后,年届四十、精力旺盛的科恩伯格没有立即回国,他想顺便到邻近几个国家去走走看看。第一站他选择了文明古国印度,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印度竟成了他生命的终点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