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3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11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91.
从立体派绘画看《喧哗与骚动》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最为成功的一部小说.有些评论家之所以将它赞誉为文学中的“立体派”作品,是因为福克纳在创作中打破了传统的小说时空观念而着重以人物的意识流程为线索,多角度、多视点、多层次地对人物工笔细画,使人物形象的各个侧面有机地融合起来,呈现出四维空间的层次感。而立体派绘画的艺术追求,创作原则和革新精神正好也体现了这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92.
福克纳是一位极为重视小说艺术手法实验的现代派作家,然而在他不断变化的小说创作技巧之下,掩盖的是他一直关注的重大社会变革主题。本文通过对福克纳主要作品主题思想的分析,揭示了他文学创作追求的目标,剖析了其文学作品反映出的深刻内涵和他本人的内心痛苦和矛盾,从而进一步展示了他企图在幻想与现实之间建立一种沟通的愿望,却始终未能逾越这条鸿沟。  相似文献   
93.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众多作品中塑造大量女性形象,国内学界关于福克纳笔下的女性形象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挖掘福克纳笔下女性特征,梳理福克纳笔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及精神品格,从对南方妇女形象的描绘中分析福克纳对南方传统的态度。  相似文献   
94.
福克纳是一位著名的美国作家,以其对人类社会的杰出贡献而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文章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结合作品中的社会背景,阐释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历史辩证地分析福克纳创作中的反面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95.
刘小红 《文教资料》2008,(29):24-25
小说<圣殿>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福克纳的一部刚面世就畅销的小说.本文旨在探讨福克纳在小说中流露出的生态女性意识.福克纳表现了对美国南方的生态自然遭受严重破坏的忧虑,展现出小说中关键人物"金鱼眼"对生态自然的鄙视和格格不入以及潭波儿和其它女性的悲惨遭遇,同时也表现了潭波儿与生态自然的相似之处.只有摈弃父权制和"二元论",取而代之以男性、女性与生态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解决美国南方的弊病.  相似文献   
96.
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采用多个叙事视角来建构故事情节,使作品在形式上具有一种破碎的美感。同时,福克纳善于在文中结合意识流手法、冗长复杂的语言来进行现实主义的描写,带给读者新颖的审美感受。叙述内容方面,福克纳则坚守对传统意义的追求,关注人的价值和信仰的失落,使得小说《我弥留之际》具有传统的内容和现代的形式。  相似文献   
97.
本文将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文革结束之前,20世纪70年代末到2000年,以及新千年以来的10年,进而对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情况作一详尽的梳理和评述.  相似文献   
98.
本文将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文革结束之前,20世纪70年代末到2000年,以及新千年以来的10年,进而对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情况作一详尽的梳理和评述。  相似文献   
99.
余显荣 《文教资料》2012,(32):80-82
莫言,当代文坛上一位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的作家,他的作品在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的表现上都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特别是马尔克斯和福克纳对他影响最深,而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创作技法和文学观念上,本文将对此试作论析。  相似文献   
100.
从主题书写上看,中国新时期家族小说与福克纳作品中三大经典主题:即地域情结、历史意识和家族传奇存在很多相似之处。莫言、余华、苏童依据自己的关注点在创作中对这三大主题进行了吸收、借鉴和创新,由此创作出了经久不衰的作品,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