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25篇
科学研究   17篇
各国文化   19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17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8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人们的社会心理等各方面均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的2005年再一次引起国人的热议,而当今考试制度出现的问题使人们再一次想起了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22.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变化最小的一种制度,也是影响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最重要一个社会化变量。在中国戏曲艺术舞台上,以"状元"为题材来演绎人物故事的作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且最具影响力的剧种当属京剧。长达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大大丰富了历代剧作家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并延伸了"学而优则仕"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古老的戏剧舞台拓展了科举的表现形式,再现了科举制度的芸芸众生;统治者坐收渔人之利,达到了延揽天下人才为己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3.
摘要:武举制度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政治工具,其兴衰存废,利弊并存。主要以文献资料法,对武举制度的历史演进进行透视和分析,反映不同时代的思想观念、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研究表明:武举制度的创立,改变了选文不选武做官的做法,完善和发展了古代科举制度,为后世提供先例;武举选拔人才的失败,已经显示出武官选拔体制失去活力,严重影响民族身体素质的提升,阻碍武术的发展;追本溯源,我们看到历史上武人社会地位的低下,文武分途没有走向理性化,中华尚武精神由此丧失;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武举变革高涨,军事学堂的出现,直接削弱了武举制度的社会影响,导致武举制度走向终结。对当今武术发展的启示:追根溯源,打练结合,回归本真的武术,符合社会前行的基本规律,重视本土文化的积累性和变革性,在此基础上去伪存真,增砖添瓦,丰富中国武术理论体系,创新推广模式,才能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实现中华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4.
曾华 《文化学刊》2009,(2):122-126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考试制度,存在时间达1300多年,为古代选官与选才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西方公务员制度则是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经验基础之上形成的选官制度,它与科举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独特之处。借鉴科举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对我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5.
科举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可谓源远流长。由于废止科考已经百年,经历过科举的人都早已作  相似文献   
26.
倪丽萍 《文化学刊》2008,(4):181-183
科举制度自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诞生之后,与中国传统社会相生共存了1300年之久。其影响所及,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教育、社会风尚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形成了深远且巨大的影响,造就了一个科举社会。甚至在科  相似文献   
27.
科举制度自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创建以来,成为传统中国最根本的制度之一,而此一制度的重要性有二:一是政治性,作为专制皇朝廷揽官员之主要机制,所谓"开科取士",士大夫既为皇帝所用,亦符合士人本身之利益;二是文化性,经由科考确定基本上以儒家经典为依据的知识结构,以士大夫为儒家文化的代表。科举制度确立之后,几乎成为士人的唯一出路,南宋大儒朱熹曾说,"居今之世,即孔子復生,也不免应举"。  相似文献   
28.
刘平  胡亚南 《云南档案》2013,(12):15-17
清朝末年,朝廷腐败,国土屡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清政府内外交困,一部分开明知识分子力主改革,抵侮御辱:在文化教育上主张变革科举制度,讲求实学,师夷制夷。继之,不少洋务派人士纷纷向朝廷上奏疏,要求兴办西学。一时间,兴办新式教育成为当时中国的一个潮流,新式学堂的开办带来了师资不足的问题,本文所介绍的南洋公学师范院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成立的。  相似文献   
29.
科举制度为儒生们提供了步入上层的机遇,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界限,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然明清以降,以八股取士,内容限于《四书》、《五经》,程式拘于八股,科举的落后性已暴露无遗。《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都对之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揭露和鞭挞。从此切入,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