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9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4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蒙文通于20世纪30至50年代在各个大学讲授中国史学史,其对历史认识、史学分期、史学史的做法等诸多方面皆有创见。蒙文通从中国史学自身出发,以传统诸子之学为着眼点,兼采经史,以义理审视史学;表现出以经治史、史哲相照,着眼重点、明其流变,推崇义理、通观达识等研究特点,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的中国史学史研究范式;他将个人治学理念付诸于学科规范实践,为传统学术的近代化转型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52.
言志联品赏     
俗话说言为心声,对联也不例外。少年时代的苏轼,由于广读诗书,博通经史,又擅长于作,因而一度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并得意地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并将其贴在门上。从联中“遍”、“尽”两字,就可以看出当时的苏轼还是比较狂妄的。对联贴出没几天,一位老专程登门“求教”,  相似文献   
53.
与儒、佛相比,“道”对于道家、道教来说更有根本的、全面的、深刻的意义。道家、道教离不开“道”,名实相符,“道”也在道家、道教思想文化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而形成中国所特有的“道学”。道学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老庄学、黄老之学、道教经史等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54.
经史百家杂钞题语》是曾国藩改造桐城、中兴桐城之始。它师法《古文辞类纂》,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古文选录的时空跨度与文体构架方面,曾国藩都表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扩宽了桐城堂庑。收录辞赋,超越方苞《古文约选》桎梏;垂爱骈文,突破姚鼐《古文辞类纂》樊篱;别树一帜,添增“叙记”与“典志”,使史传文与经世文纳人选编范畴。《经史百家杂钞》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突破一宗唐宋的桐城派文统,使桐城古文从狭小胡同迈向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55.
纪晓岚制谜     
林来生 《知识窗》2008,(4):27-27
清朝乾隆年间,皇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纪晓岚,能诗善文,通晓经史,生性诙谐,在官场上足智多谋,而且在我国谜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被誉为“制谜圣手”。  相似文献   
56.
范凡 《科学生活》2009,(12):34-35
在韩国著名电视剧《大长今》上中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在韩国的王宫内,韩尚宫和崔尚宫争夺最高尚宫宝座的第三次较量,恰逢皇太后生日,她要求两宫做出各自的看家菜进献皇上。韩尚宫手下的宫女长今发挥创造力极限,烹制出  相似文献   
57.
何绍基 ( 1799-1873)字子贞 ,号东洲 ,晚号叟 ,湖南道州 (今道县 )人。何绍基出身于书香门弟 ,他的父亲何凌汉“少失怙恃 ,孤苦淬砺” ,嘉庆六年贡生 ,授吏部七品京官 ,嘉庆十年成一甲三名进士 ,授翰林院编修。嗣后官运亨通 ,至户部、工部尚书。何绍基 8岁随父入都 ,濡染家学。他家藏书丰富 ,“架上三万签 ,经史任所取”。因其广泛涉猎 ,博闻强记 ,故能“汪洋汇众流 ,纵横恣谈薮” ,《清史稿·本传》称“绍基承家学 ,少有名”。他 18岁应京兆试 ,取滕录 ,后补诸生、廪膳生。 37岁举乡试第一 ,联捷成进士。41岁为散馆一等编修。 5 4岁由侍…  相似文献   
58.
清以前,《诗经》考据学者主要涉足文字音韵、历史地理、名物典制等方面,虽有如王应麟、杨慎、陈第等大学者参与,考证范围毕竟有限,成就也不突出。顾炎武广学博闻,提倡以音韵、金石材料探究《诗经》的原始意义,从而为通经致用服务,且触及典礼制度、天文舆地、名物礼俗等方面,拓展了《诗经》学的治学范围。由于顾炎武本着科学实证的精神考释《诗经》,多能发前人之所未发,奠定了清代《诗经》考据研究的学术宗旨和学术规范,在从理学向考据学转换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9.
同为桐城谱系的选本,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与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歧异。二者在文体分类上"大体不甚相远",在篇目采择上也多有重合,重视韩、欧文的态度也如出一辙。但《杂钞》在《类纂》的基础上增删文类,凸显出对经世之文的重视;又于经史子集并录,骈散兼收并蓄;在对历代文的抉择上,首重秦汉文,兼取魏晋六朝文,轻视明清文;与《类纂》以收录集部文为主,不屑骈体,首重唐宋文,推崇明清文,鄙夷魏晋六朝文的做法迥然不同。《杂钞》拓宽了古文领地,扩大了桐城门庭,也修正了桐城文统。于此,我们也可窥见曾国藩的古文观念和为文宗尚的自家特色,以及桐城派内部的承传嬗变之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