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篇
  免费   3篇
教育   423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44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8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31.
自传是一种文体,用自传来阐述自己的点点滴滴,自己平生的经历。有很多名人、专家、教育者通过写自传来让我们了解他们一生的不平凡事迹,其实不是只有名人,可以写自传,中学生一样也可以写自传。  相似文献   
32.
在对56份“我的学习策略是这样产生和形成的”自传作品及其26份“影响学习策略生成的因素”访谈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生成的建议:教师通过加强“策略导向”教育唤起学生的策略意识;借助“朋辈”的力量融合演进生成适合自己的策略;并通过培养学生开放性、主动性、适度紧张性、坚持性等“性格””特质,及“自我分析-尝试-总结-修正完善”等途径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自发生成。  相似文献   
33.
高职教师对教学与企业实践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及其处理方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自传的形式从入职危机、专业探索、专业发展、发展困惑四个阶段的教育生活经历来揭示这位高职教师的“教学-企业实践”关系观及在其专业成长中所起的作用。将教学和企业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是的高职教师专业成长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34.
余杰 《东方文化》2001,(6):78-84
《午夜日记》是叶利钦继《我的自白》、《总统笔记》之后最新的一本自传。这本厚厚的自传,记述了1996年到1999年叶利钦执政后半期风风雨雨。这一时期,俄罗斯的社会结构持续突变,政治事件频频发生,经济危机险象环生,党派斗争如火如荼,车臣战争烽烟四起。而身处漩涡中心的“舵手”叶利钦,居然临危不乱、从容自如,带领着俄罗斯这架庞大而破旧的马车,安全行驶到了20世纪最后的一个驿站。  相似文献   
35.
王玉强 《山东教育》2010,(1):119-120
近读钱理群先生的《我的精神自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颇受教益。煌煌35万字,既是这位北大资深教授精神研究的总结,又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思想的心路历程。他的关切与关爱,他的反思与反省,他的呼唤与追索,无不透出人文的光辉,敏锐的发现。  相似文献   
36.
“扎根”是一个历史名词,也是一个政治名词,但是在韩东的同名小说里,这个词的历史和政治意义都被过滤掉了  相似文献   
37.
从本层面勾勒聂华苓小说逃亡主题的演变轨迹,我们认为聂华苓小说逃亡主题表现出两个特点:强烈的自传色彩和女性视角观照。正是叙述的生存状态与被叙述的生存状态的同构性造成小说本对于逃亡体验的关注,同时也决定了小说叙述的结构模式,即在“困境”与“逃亡”的对立冲突中,在过去与现实的时空交错中展开故事的情节,在心灵矛盾的缠绕纠结中书写生存的疼痛。因而聂华苓小说呈现出凄凉惨淡、细腻婉曲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38.
一般认为,《五柳先生传》是作者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所写的一篇自传。于是爱屋及乌,对文中的五柳先生也就称赞交口,褒誉有加。教师则如流水线上的指导工,带领着一班学生不停地把一张张大大小小的道德标签往五柳先生身上贴。课文学完,五柳先生已俨然成了一尊无血无肉呆滞死板的纸造神像。  相似文献   
39.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最后一次辞隐后所作,历来被人们看作是他的自传。“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教师教学用书》)然而,笔教学中却发现,学生们内心深处往往对此存有疑问——陶渊明真的值得我们学习吗?这样的安贫乐道、避世隐居,是不是得过且过地混日子?人们真的这般处世,我们的社会还能发展吗?这些困惑就如同心结,如果不能及时排解,不仅我们的教学不能称之为圆满,也不利于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