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5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邱向峰 《滁州学院学报》2010,12(1):57-59,82
张爱玲、白先勇虽然生存于不同历史语境中,但在东西方双重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两位作家的作品都表现出一致倾向:通过对人生、历史的切身感悟,在文本中对人做出了极为深刻的悲剧阐释。他们善于捕捉经营意象来加深故事的悲剧性,特别是文本中月之意象频繁出现。他们对月意象的刻画可谓精雕细琢,传达出一种苍凉之味和世事无常之叹息。但由于两人不尽相同的生活经历,他们笔下的月也些差异。张爱玲的月是华丽里透着无尽凄凉,白先勇的月是悲悯中浸着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12.
在张爱玲的笔下,被形容的不论是特殊情景中的风景还是某种抽象的情绪,通常都表现出一种“以实写虚”的倾向,聪明的比喻被发展成了充满暗示的丰富意象,而大量琐碎奇绝杂色质感的物化意象,则成为作家在对于苍凉的感悟中对抗恐惧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高中语教参对于《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小说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参对欧·亨利的主要艺术特色如情节曲折和结尾的出人意料都给予了应有的关注。但笔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学习作的艺术特色之外。还应对其情感基调及其创作心态作相当程度的剖析.以期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学创作与社会现实、主观情感与艺术特色的对应关系。《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作在“玩世”态度掩盖下的苍凉抒写.其情感基调是凄凉的.我们在认同作对于人间真情的热情讴歌与赞美的前提下。亦不应忽略这种苍凉的背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重要代表作,后被香港人文导演许鞍华改编成电影。许鞍华在改编过程中,虽然忠实了原著的情节,但是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把握有误,导致电影整体风格改编发生偏差,人物形象突出的是对爱情的渴望,而不是原作中对爱情的算计。这种误读式改编的原因在于小说的心理描写很难通过画面表现出来,误读使原作的苍凉意识削弱了,而苍凉意识是小说原本的精华。  相似文献   
15.
陈铁健 《百科知识》2004,(10):58-60
这是1964年~1965年参加张掖(古甘州)“四清”,返回北京后我写下的一首小诗。在“三面红旗”的浩荡东风中,张掖数十万人死于人为的大饥荒。在同当地干部接触中得知大批西路军将士流落此地,但人们谈之色变,欲言又止,心存恐惧。因为西路军是被算在张国焘“退却分裂”罪账上的。这种凄苦苍凉的印象始终挥之不去,这些诗句自然也是抑郁不欢了。  相似文献   
16.
[榜样引路] 再也没有 那日,风停雨疏,乱花飞逝,病榻上的你也想泛舟湖上,赏那一池春水,怎奈几多愁哭.岂是一叶轻舟能承载?那颗心啊,再也没有往日观云卷云舒的闲适,再也没有听雨打梧桐的恬淡。  相似文献   
17.
颜恒 《钓鱼》2006,(5):39-41
以精辟、简炼,准确、流畅,形象、押韵为主旨的谚语,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钓鱼活动,亦在千百载的垂钓中,创造出了丰富的钓谚。作为鱼文化中的一种积淀,给各个时代钓鱼人学习和借鉴。如“三分钓技,七分钓位”、“涨水钓浅滩,落水钓深潭”、“麦儿黄,钓鱼忙”……均道出了钓鱼的真缔,如今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是,钓谚不可能处于一个恒定不变的处所中,他也会在岁月的长河中,被客观条件的变迁所逆转,甚至在被人为的传递中“走模走样”,使“真理变成了谬误”。请看——在经历了四十余载的漫长垂钓生涯后,笔…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生活中,视觉常常受到各种符号的影响而往往不能够把握真实,听觉则不排斥直觉与情感,是心灵接近世界的有效方式之一。张爱玲的散文多处依靠听觉实现对内心苍凉感的描绘。在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上,她与左翼文学和海派文学具有明显的区别。凭借女性的敏感,她写文章透露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时代感.描写附着在苍凉的底色之上的平淡生活又总在不断反思,并于声音的感受中流露出内心的空虚。张爱玲的身上散发着传统文人和现代文人共有的气息。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小说无一例外地透出一股苍凉意境,仿佛她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浸透了没落意识,她整个人都是凉的。因此,透过她的小说我们往往会阅读到人性深处生命的苦难。笔者通过张爱玲小说创作中没落意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探讨没落意识对其小说创作及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海内外学者因意识形态和思维模式不同在同一个问题上各有独到见解,文章对海内外诸多学者就张爱玲研究的同一视角的各自看法和观点进行比较,从政治因素、"苍凉"风格和女性主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综述。随着文学理论的更新与发展,不同的意识形态与思维模式都促使张爱玲研究不断地前行再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