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781篇
科学研究   29篇
各国文化   32篇
体育   70篇
综合类   75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6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湘西苗族银饰以凤凰山江的种类最多、最具代表性,其工艺制作讲究色彩性、精巧性和自由拆装的铆接组合性。湘西苗族银饰具有优美含蓄、温婉阴柔之美。在艺术创意中,体现出深沉、恒定及超时空的审美认识以及追求银饰响铃碰撞的音色美学等特征。  相似文献   
62.
苗族按语言分为东、中、西三大方言,西部方言苗族有杨姓不吃动物心的习俗。关于不吃心由来的传说或因心而发生战争的传说遍布整个西部方言苗族区域。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类传说具有发生学上的演变关系。这些传说的主角名字叫亚鲁,杨鲁,杨么等,都是从"爷老"这个称呼演变而来,不是一个人的名字,由此可证,杨姓不吃动物心的习俗是因为受到传说的影响而形成的,并因这个故事被洪水型人类再生神话的替代而扩大禁忌范围。  相似文献   
63.
中堡苗族的铜鼓习俗时至今日依然保持着活态的形式,在中堡苗族社群中铜鼓必须与木鼓搭配使用,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仪式单元。铜鼓与木鼓作为沟通祖先和神灵的神器被主要运用于周期性的农业岁时节日和作为人生礼仪的"葬礼"中。铜鼓在岁时节日中的使用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农业生产增殖、丰产的愿望,在葬礼中使用铜鼓则主要是为了隔断死者灵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实现人们阴安阳乐、回归正常生活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4.
对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白苗)芦笙制作技艺进行调查、了解,从芦笙的历史源流、传说、文化价值及制作流程等方面进行了归纳与分析,针对威信苗族芦笙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现状,提出了相关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65.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湘西苗族的接龙和接龙舞亦是如此。也是来源于生产劳动与生活习俗。文章首先介绍了接龙的传说、接龙仪式以及接龙舞。最后着重分析了接龙舞的艺术特色,并从舞蹈动作、伴奏乐器与音乐、道具和服饰三方面来进行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66.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与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广西融水苗族芦笙舞文化的内涵、传承与发展途径进行了研究.发现芦笙舞文化对广西苗族人民的民族性格、生活态度以及精神面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方式可以通过完善政策保障、加大资金的投入、打造品牌效应、借助学校教育传承来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7.
从体育人类学角度,深入贵州松涛县、锦屏县等"武术之乡",对苗族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现状进行田野调查。结果表明:苗族传统武术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需要从物质、制度、思想三个层面去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在传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走出一条适应时代要求的发展创新模式,为苗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8.
苗族采月亮,是在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民族体育文化。它与民族生存发展、战争、宗教、民族文化、体育竞技、芦笙音乐、舞蹈艺术和杂技等内容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健身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69.
昌宁县耈街乡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美学价值,但现在却遭遇着被边缘化、被遗忘、被破坏甚至消亡的严重威胁。本文调查研究了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0.
民间小泥人是湘西苗族的一种玩具,它造型生动、质朴简练、色彩夸张、民族特色浓厚,属湘西渊远流长的一种民间艺术。泥巴在乡村是随处可见,信手拈来的原生材料,也是山村孩子最具亲和力的一种玩具材料。让孩子超越课堂,走进大自然,以本土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及身边信手拈来的原生态材料进行教学,孩子们会感到非常亲切并充满兴趣。[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